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袁家沟革命旧址

更新时间:2021-08-02 16:32:03点击:

在榆林市清涧县城东60公里处有一座小村庄——袁家沟村,虽地处偏僻,但却是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1936年,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来到这里策划东征,在袁家沟村居住了16个日夜。其间,毛泽东写下了气势磅礴、震惊中外的词《沁园春·雪》。

袁家沟革命旧址由红军总部旧址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组成。袁家沟村群山环绕、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沟壑丘陵区,也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1927年,该村创建中共党支部。如今,袁家沟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

小山村诞生千古名篇

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和东征红军总部到达袁家沟村时,正值这一带大雪纷飞,连下不断,陕北大地千山万壑,白雪皑皑,地上积雪已有一尺多厚。

2月7日,毛泽东率部从袁家沟村动身,来到黄河岸边的高家坬塬上察看地形,了解东渡黄河线路,准备挥师东征。

在此之前,毛泽东苦苦寻求救国之路。当他站在白雪皑皑的高家坬塬上,目之所及,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一代伟人触景生情,谈古论今,感慨万千。

当晚,毛泽东回到在袁家沟村所居住的窑洞里,伏案于小炕桌上,点着白蜡挥毫泼墨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虽然创作完成于袁家沟村的土窑洞里,但最终发表却是在1945年8月底。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其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毛泽东便把9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书赠给柳亚子,并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当时,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一刊出,就立刻轰动山城,传诵一时。连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都赞之曰:“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为东渡黄河作准备

1936年2月8日,毛泽东视察渡口情况,督促渡河准备工作。其实,东征开始之前,对于陕北苏区的发展方向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行动,党中央内部存在着向南、向北或向西发展的三种不同意见。对此,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另一种意见,即东渡黄河,开辟吕梁山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向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发展。之后召开的东征会议,进一步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向东发展上,为工作重心转移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来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

在渡河作战的准备工作中,毛泽东觉得军力还须更加集中和强化,他和张闻天、彭德怀致电留在后方的周恩来,提出:“不论从战略上,从战役上,从消灭山西敌人上,从消灭陕北敌人上,均须集中全力争取东面胜利。”要求红二十八军主力东移到吴堡附近。他们还建议周恩来暂移清涧县委驻地,指挥部队,争取群众,以保持东西两岸前后方的运输和渡河点。

2月18日,毛泽东、彭德怀在袁家沟村发布东征作战命令。命令指出,在党中央及军委会抗日讨卖国贼,向山西消灭阎锡山部队,发展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红军,号召全国抗日讨卖国贼运动,并在军事上巩固向前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下,第一方面军第一步东渡黄河以坚决手段消灭东岸地区之敌,占领吕梁山脉各县,首先占领石楼、中阳、永和等县,粉碎沿河堡垒线,控制船渡于我手中,在东岸造成临时作战根据地。

战役打响突破天险

由于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渡河开始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1936年2月20日晚8时,骤起的枪炮声划过晋陕黄河两岸的夜空,红军东征渡河战役打响了。

当晚,红一、红十五军团1.3万人从北起绥德沟口,南到清涧河口百余里的黄河线上,发起渡河战斗。先头部队迅速控制了东岸的滩头阵地,掩护主力渡河。21日早上,毛泽东和东征红军总部机关离开袁家沟村,踏上了艰险征程,奔赴抗日前线。当时,袁家沟村有10多名青壮年加入了东征红军的行列,跟着抗日先锋军冲向抗日杀敌的战场。

至23日,红军突破晋绥军防线,占领山西境内包括三交、留誉、义牒等村镇在内的纵深35公里、横宽50余公里的广大区域,并在4天内歼灭和击溃阎锡山部5个团,俘虏1200余人,控制了吕梁山地区的石楼、中阳、孝义、隰县等地。

此次东征,前后历时75天,虽然没有达到预定目的,但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取得了巨大成效。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这次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作为一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红军东征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