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04 12:49:22点击:
在等级森严的皇宫,宫女就是一个小透明的存在,生死都不会引人注意,可是在清朝,一位宫女却活成了一束光,而且是光芒万丈,她让皇帝为她册封,皇族子弟由衷尊敬她,为她披麻戴孝,她就是宫女的传奇人物——苏沫儿。
苏沫儿是蒙古人,她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同属于科尔沁部落。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牧民家庭,母亲因她难产而死,在她7岁的时候,应征做了当时还是蒙古格格的布木布泰(日后的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
苏沫儿在蒙古语是“毛制的长口袋”的意思,蒙古族普通劳动人民有将婴儿出生时所看到的第一样东西给婴儿取名的习俗。 那天是1616年的10月8日。
苏沫儿上边有五个哥哥,她是家中唯一的女性,她很小的时候,就操劳起家务,跟着邻居学会缝补衣裳,制作衣服,这为她能应征侍女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了侍女后,和布木布泰非常投缘,布木布泰教她满文、蒙古文,同时还学会了刺绣。在布木布泰十二岁时,就嫁给了满族的四贝勒皇太极,做了侧福晋。苏沫儿也跟着主人到了盛京。
苏沫儿与庄妃从此以后,她的命运就和布木布泰紧密联系,唇齿相依。
她先后侍奉过清初国母孝庄文皇后,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及他的十二子履亲王胤祹等四代。
在皇太极当皇帝准备登基大典时,新朝要有新气象,皇帝服装、官服、妃嫔服是一件大事。而有绘画、刺绣基础的苏沫儿,在庄妃的推荐下,担起了设计服装的重任,她设计的服装融合了蒙古族,满族和汉族服饰的精髓,获得皇太极的高度赞赏,并让她为服装命名,这就是现在旗袍的由来。
在皇位大典举行后,皇太极下旨正式册封苏茉儿为“女秀才”。一位宫女获封“女秀才”,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苏沫儿靠着智慧和才华做到了。
皇太极因为最宠的宸妃去世打击沉重,盛年而逝,连个继承人也没宣布,苏沫儿和她的主人庄妃共同面对政治的血雨腥风,所有不适合庄妃出面的地方,苏沫儿都要去传达,沟通,她们成功拉拢多尔衮,使庄妃儿子福临坐上了皇帝宝座。
在布木布泰的身边,苏茉儿渐渐由一个少不更事的美丽蒙古女孩,成长为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高手。她“隐身”在布木布泰身后,做着布木布泰的精神支柱和“军师”。
后来又悉心教导玄烨,康熙继位后,曾经感激地说,他的满文来自于苏沫儿,是他的启蒙老师。亲切地称呼她为“额涅”(额娘)。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文太后病逝,苏沫儿陪伴了布木布泰六十多年,这给她以巨大的精神打击, 苏茉儿长时间地陷入到了悲伤、孤独和无聊之中,这时的她已经是个70多岁的老人了。
康熙将苏茉儿像母亲一样地孝敬、像老师一样地尊敬。在祖母布木布泰去世后,他便安排了几个人专照顾苏沫儿,可是苏沫儿依然闷闷不乐,毫无精气神。
为了让她有继续活下去的信心,有精神寄托,康熙把所生的皇十二子——两岁胤祹交由苏沫儿抚养。
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这时皇上却把十二子送给她来抚养,这是多大的荣幸啊。苏茉儿感激康熙对自己的信任,也意识到了责任的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胤祹身上。
看惯了宫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苏沫儿,越发淡定从容, 她没有教胤祹如何争权夺利,更多的却是教他如何为人处事。
皇十二子胤祹在苏沫儿的身边生活了近二十年,在她的教育下,胤祹谦和明理、宽容大度、博学刻苦,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正是因为胤祹有了这些品德,才成为了康熙诸子中少有的几个没有牵连进雍正夺嫡斗争中的皇子之一。
同时,他优秀的政治头脑和才干,不仅多次奉父办理各种政务,而且还在雍正年间,被雍正封为郡王,在乾隆年间又被封为硕履亲王,并授为议政大臣。 胤祹一生的恭谦谨慎,不得不说是苏茉儿的功劳。
胤祹也是康熙诸子中活得最长的一个,享年79岁。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苏沫儿的悉心教养,生于皇家,经历过康熙朝夺嫡斗争的皇子,是不可能一直保持着这种良好平和心态的。
正因为如此,胤祹和自己的父亲康熙一样,与苏沫儿的感情同样深厚。他像对待自己的祖母一样尊敬苏沫儿。
康熙四十四年苏沫儿病了,胤祹日夜守候在她身旁,康熙命太医竭力抢救。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苏茉儿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近90岁。
胤祹悲痛欲绝,向康熙提出要求:“我自幼被阿扎姑(姑姑)养育,并未能报答恩情。我愿意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
按照先例,皇子没有为宫女供饭诵经的,结果康熙却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示意留七日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再亲眼看看他敬爱的额涅,向她的遗体告别。
自此,胤祹住在了殡宫,为苏茉儿守灵、供饭、诵经,其他皇子则轮流每天派一人给胤祹做伴。
康熙回京后,为了回报苏沫儿对大清所做的贡献,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决定按嫔礼为她办理丧事。
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沫儿来说,可以说也是旷典殊荣。
同时,康熙想到,苏茉儿生前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伴60多年,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死后当然也应该让她俩长依相伴。
当时,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便决定将苏茉儿的灵柩也停放于此。 苏茉儿的灵柩是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暂安奉殿的,而那时主仆二人相别也已经18个年头了。
受众人尊敬的苏茉儿,在生前,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她有着不同的尊称,孝庄太皇太后叫她“格格”(姑娘);康熙皇帝称她“额涅”(额娘);皇子们尊她为“妈妈”(奶奶);胤裪更是独称她为“阿扎姑”(姑母)。
她死后,人们依然尊敬她,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这位出身贫寒的科尔沁牧民的女儿,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清皇室,历经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其间参与了很多重大事件,堪称清初一位绝无仅有的功臣侍女。
同时,她又是一名受人尊重和敬仰的“服装设计师”、“书法家”和“教育学家”。
今天,从满族服装演变而来的旗袍,已经成为了服装世界里的艳丽时尚,受到了女士们的青睐。当人们穿上这典雅的旗袍或欣赏舞台时装表演时,是不应忘记三百年前为此倾注了心血的苏麻喇姑的。
如今,苏麻喇姑昭西陵附近的园寝虽然已被拆毁,但享堂仍存,它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那一段永不落幕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