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抗日烈士李恒泉

更新时间:2024-07-26 11:30:01点击:

李恒泉,1915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县,自幼聪慧好学,成绩斐然。1934年,他从保定德育中学毕业后,进入保定农学院担任工人,两年后进入河北农村建设训练班深造。在1936年2月,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训练班结业后回到家乡,担任警察所警长。在此期间,他巧妙地以国民党唐县五区农村训练员和警察所警长的身份为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然而,“七七事变”后,家乡沦陷于战火之中。李恒泉受党组织派遣,孤身南下,深入国民党高树勋部进行统战工作。不幸的是,由于联系人的牺牲,他与党组织暂时失去了联系。然而,他并未放弃信仰,于1938年7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高树勋部继续他的革命生涯。

在党组织的指示下,李恒泉在国民党高树勋部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历任军委会书记、师宣传队副队长、宣传科长、政治处主任、组织科长、军法处军法官以及军教导总队政治处主任等职务。

1938年9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冀鲁边区,开创了抗战新局面,并组建了多支地方抗日游击队。为了进一步巩固冀鲁边区的抗日根据地,并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党组织在1939年11月决定派遣一批当地干部返回冀鲁边,组建津南支队。李恒泉被任命为支队政治委员,与老红军干部李宽和(支队长)和仉鸿印(副支队长)共同领导,以六支队七团转移时留下的两个连为基础,迅速扩军,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在边区党、政、军组织的帮助下,李恒泉和仉鸿印等投入到发动群众的紧张工作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新建成第五连、第六连、第七连,又将一个地方抗日武装收编为第八连,还有两个手枪队,共计300多人的队伍。他们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从敌人手里夺来武器,装备自己。到1940年9月,津南支队被改编为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第十六团二营,李恒泉担任该团政治处主任,之后又调任第十七团政治处主任。

1942年9月,任冀鲁边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此间,正是日寇在华北搞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实行铁壁合围、拉网战术,首先是在一分区,后发展到二、三分区。斗争十分残酷,如1943年1月临邑城南王家楼子战斗,敌人采用拉网战术,分区部队受了重大损失,副司令员徐尚武牺牲,整个二分区环境进一步恶化。主力部队由以营、连为单位活动或化为小分队。此时李恒泉着力于做好部队思想工作,宣传坚持斗争的有力条件,使部队和地方的活动能够得到帮助和掩护,支持了全区的对敌斗争。

1944年1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与山东军区指示,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李恒泉任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并任军分区党委书记。他转战于乐陵、商河、陵县、禹城、临邑一带,为开辟鲁北抗日根据地,同时他还亲手创办了军分区宣传队,组织编创了许多歌曲、舞蹈,深入部队演唱,深受军民喜爱。由于他对宣传队倾注了大量心血,被当地军区亲切地称为恒泉剧团。

1944年夏秋,渤海军区部队组织进行了局部反攻战斗。8月24日至27日,军区主力及第四军分区部队,攻克沾化以东和东南的富国、泊头等日伪军据点11处,全歼伪军1个团,控制了徒骇河下游地区。27日,第一、第三军分区部队围攻乐陵县城,在八路军的打击下,伪军1个中队反正,其余少数逃跑,解放该县城。9月13日,第二军分区部队,以突袭手段攻克临邑城,歼灭守城伪军大部。在这次战斗中,李恒泉身先士卒,来到最前线。为了积极宣传前线的英勇故事,军分区宣传队也派人来到前线,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名宣传员由于缺乏战斗经验,跑到了没有隐蔽的地方,副政治委员李恒泉发现后,为保护宣传队员,毅然跳出掩体对敌射击,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同志隐蔽,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