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青年才俊血洒冀中——王远音

更新时间:2024-05-01 03:00:10点击:

王远音,1915年出生,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坚定的意志。1936年,他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王远音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政治部主任,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在战场上,他不仅是英勇的战士,更是坚定的政治工作者,他用实际行动激励着部队士气,坚定了抗日信心。

1938年,王远音被调任晋察冀军区独立师政治部副主任,继续为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共同面对敌人的残酷扫荡和围攻。

随后,王远音相继担任冀中军区第三分区、第八分区的政治委员,他领导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寇,保护百姓。他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群众路线,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不幸的是,在1942年的一次战斗中,王远音壮烈牺牲,年仅27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光辉和荣耀。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赞歌,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王远音烈士墓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王远音烈士的铜像静静地矗立着,他年轻英俊面庞下如炬的目光,仿佛诉说着那段与战友们出生入死、消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王远音

王远音,原名王鸿业,1916年出生于五台县豆村镇泗阳村。1934年入三晋中学学习。1935年加入革命组织“社联“,当选为太原市学生联合会委员,并在学校组织学生抗日救国活动。1936年,因太原“社联“遭当局破坏而被通缉。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介绍他到西安张学良的学兵队受训,同时做东北军的地下工作。因工作需要,化名王远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远音接受党的指示,到北平西部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王远音任政治部主任。他认真负责地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这支部队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带领部队参加了夜袭北平德胜门外第二监狱、二道河子战斗、石景山发电厂等战斗。

1938年8月,王远音调任晋察冀一分区政治主任,1939年1月,到冀中三分区任政治委员,对分区所属部队的军事化和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远音文化水平高,能写能讲,精明强干。生活上平易近人,官兵关系密切,爱护干部战士,指导工作具体。每次机关干部下基层,他都要交代任务,研究工作方法,尤其强调对干部战士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对有缺点的干部总是严厉批评、耐心教育。他对干部知人善任,用其所,委以重任,工作积极性很高,促进了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1940年1月,冀中各分区与晋察冀军区统一编序,三分区改称八分区,王远音任第八分区政治委员。他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分区每次组织部署战役,他都积极准备和军事指挥员一起研究决策,在指挥战争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艰苦的战争生活,使王远音由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位革命军人,进而成为军队不可或缺的高级指挥员。

冀中抗战相关史料

1940年8月,王远音参加了八路军规模空前的进攻战——百团大战。王远音具体负责指挥了任丘、大城、河间、肃宁地区和子牙河沿岸的“任河大肃“战役。当时冀中军区为了扩大根据地、配合晋察冀军区的涞灵战役,命令八、九两个军分区所属18、23、24、30、33五个主力团,主攻任河大肃地区的各敌伪据点,王远音指挥23团中央部队,右翼由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指挥,左翼由九分区24团副团长魏近文指挥,向敌伪据点发起猛烈进攻。期间共作战34次,打死打伤日伪军1127人,俘日伪军339人,缴获长短枪315支及其它武器,破坏铁路5公里,公路150公里,拔掉敌人据点29个。这次战役,打开了子牙河沿岸地区和任河大肃地区的局面,缩小了敌占区,扩大和巩固了敌后根据地,奠定了继续开展工作与反“扫荡“的基础。使这块无险可据的平原根据地始终巍然屹立于敌后,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

参加百团大战场面

王远音身为分区政委,参加了地委领导。他十分关心地方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注意团结地方干部。特别是发起战役或进行战斗时,他主动邀请干部开会,协调关系,进行总体作战。针对日军的蚕食进攻,根据上级指示,八路军采取了敌进我退、向敌后之敌后进军的方针。王远音先后组织派出了任河大队、青建支队、清河支队、津浦支队。这些部队深入敌占区,相互配合歼灭日军,打击汉奸,建立地方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对坚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做出了贡献。

1942年5月1日开始,日军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日军由外向内逐步向八分区压缩,扫荡重点是饶阳、武强、献县地区。王远音与分区司令员常德善研究后决定,坚决贯彻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和冀中区党委关于反“扫荡“的指示,布置军区反扫荡的军事、政治工作,精减机关工作人员,并按分区所需3个地方部队分配机关干部下部队,与各部队一起活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王远音与司令员常德善领导主力23团跳出中心区,到外线寻求作战。

参加战斗的场面

6月初,王远音和常德善率领分区机关和23团二营转移到河间、献县、建国三县结合部沙河桥以南地区,接着又隐蔽地转移到献县高家林。6日晚,王远音和常德善把侦察员叫到司令部,听取侦察员汇报了河间、献县、肃宁等地的敌情,推断出分区机关已被发现,敌人可能合围进攻。于是分区机关部队继续向西转移,拂晓前到达河间肃宁公路南之雪村宿营。

当地群众迎接“百团大战“凯旋归来的八路军

不料6月8日凌晨,天刚放亮,肃宁方向出动的敌人进抵雪村,与八路军相遇。战斗打响,肃宁、献县和饶阳等四面之敌蜂拥而至,王远音当即指挥机关部队从雪村向北突围,但由于地形开阔,无处隐蔽无险可据,日军的骑兵和车子队从两侧迂回拦击,王远音和常德善沉着指挥,英勇顽强地与敌作战,激战中王远音身负重伤,血流如注,壮烈牺牲。

1986年4月5日,河北沧州肃宁县政府决定为王远音烈士建立陵园和纪念碑,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王远音烈士永垂不朽“;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为烈士题写了碑文——“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王远音烈士英名永存“;1999年4月4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王远音等十名著名烈士塑造铜像并举行盛大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