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1 01:45:13点击:
赵登禹(1898-1937),字舜城,来自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是一位杰出的抗日烈士,同时是中国国民党的党员。他在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并作为冯的随身护兵参与了北伐战争。在随后的军队改编中,他担任了第二十八旅旅长。赵登禹继续跟随冯玉祥参与了“中原大战”,战后因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7年7月28日,在抗日战争中,赵登禹英勇作战,最终壮烈殉国,年仅39岁,成为抗日殉国的首位师长。为了纪念他的英勇事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同时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的一条大街也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新中国成立后,赵登禹被正式确认为抗日烈士。2009年9月,他更是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赵登禹的军旅生涯始于1914年,当时年仅16岁的他,与二哥赵登尧及同村好友一同离开家乡,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他凭借出色的武艺和坚定的意志,逐渐在军队中崭露头角。在多次战役中,赵登禹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在“喜峰口大捷”中,他率领部队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为抗战赢得了宝贵的胜利。
在长城抗战后,赵登禹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132师师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然而,他并未因此而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抗战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赵登禹被任命为南苑指挥官,负责指挥南苑的军事力量。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在集结途中,他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牺牲。
赵登禹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