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陈耀元

更新时间:2024-05-01 01:00:10点击:

陈耀元,1911年诞生于湖北省天门县一个生活困苦的农民家庭。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从12岁起便为地主劳作,18岁时更是成为了长工,这些经历使他深深感受到了剥削阶级的冷酷无情,从而在心中滋生了强烈的憎恨之情。

1931年,贺龙率领的红军部队来到了天门,陈耀元亲眼目睹了红军如何专打土豪劣绅,如何杀富济贫,开仓放粮给穷人。这一幕幕让他深刻认识到,红军才是真正为穷苦老百姓着想的军队,是人民的救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积极要求加入红军,希望为改变自己和同胞们的命运贡献一份力量。

参军后,陈耀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服从命令听指挥,无论是在艰苦的训练还是残酷的战斗中,他都表现出极大的毅力和勇气。他不怕苦,不怕死,积极参战,英勇杀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勇敢。

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信仰,陈耀元于193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耀元随红二方面军踏上了长征的征途。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干部。

1937年10月,中共直南党组织创建了第四支队。当时的第四支队,除地下党员和一批青年农民外,基本都是学生兵。为了按党的要求建设这支抗日武装,1938年1月,中共北方局给第四支队派去了年轻精干的红军干部。

当时,直南第四支队驻河南省清丰县古城集。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来了3位身着崭新灰棉军衣,打着绑腿,戴国民党帽徽的军人,他们就是中共北方局派来的红军干部。其中一位中等个儿,长方脸,红褐色的脸庞上有均匀的浅麻子,两道眉下的眼窝有些凹陷,但他的目光却显得炯炯有神,说话喊口令都带有浓浓的湖北口音,他就是后来任第四支队第二中队队长的陈耀元。

陈耀元任中队长后,首先帮助政治指导员季铁中整顿部队,健全党组织。他提出党支部要真正成为中队的战斗堡垒,就必须注意发展新党员,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陈耀元有着丰富的红军连队政治工作经验。他耐心地帮助季铁中抓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战士们的思想状况,把握战士的思想脉博,做好战前的思想动员工作。

陈耀元还非常注意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改进训练内容和方法。把队列操课安排在早操进行,正课时间讲练武器的分解结合、爱护保养、故障排除。要求每个战士都能熟练运用手中武器,作战中充分利用地形地物。战术上强调单兵动作和火力的机动配合,并在支队印发了统一的训练计划,规定了军事课和政治课的时间比例。由于部队平时注重了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所以在濮州、堂庄两次战斗中,第四支大获全胜,打出了威风,也打出了陈耀元的名声。一时,来犯之敌听说二中队长陈麻子,就吓得魂飞丧胆,弃战而逃。

直南是国民党专员兼保安司令丁树本的辖区。四支队为争取丁树本抗日并得到较大的活动范围,解决自己的给养困难,便与其讲统一战线,在保证共产党独立领导等条件下,第四支队取得丁的番号。1938年3月8日,四支队开到濮县西南的小濮州。3月9日是集日,丁树本正在村西大庙前,站在桌子上给第四支队讲话。围观群众把会场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忽来哨兵报告,说发现日军骑兵。丁树本顿时慌了手脚。支队长肖汉卿喊了一声“准备战斗!“眼看日军骑兵30多人已经逼近会场,陈耀元随即命令二中队:“机枪扫射,排子枪打骑兵!“刹时,枪声大作,四五个鬼子落下马来,这时陈耀元举起手枪高喊“冲啊!“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人。战士吴振卿一刺刀刺死了一个鬼子,又见一个受伤的鬼子向他瞄准,他一个箭步冲上去用枪托把鬼子的脑袋砸了个粉碎。战士张清聚也打死一个鬼子……战士们正杀得带劲,支队长肖汉卿下令撤退。陈耀元迅速把部队收拢。整个战斗仅几分钟就打死打伤日军20余人,缴获大盖枪4支,军用车一部。待日军大部队追来时,第四支队已撤到黄河大堤里,安全迂回到常庄,与丁树本汇合,驻在常庄南曹楼、文楼诸村。

3月11日拂晓,日军五六百人逼近常庄,丁树本采用单纯阵地防御的战法,别有用心地命第四支队打正面,丁树本的两个团则布置两侧。第四支队以第二、第三中队横守阵地。太阳刚一露头,战斗便打响了。仗打得十分残酷,特别是陈耀元的第二中队阵地,是日军进攻重点。陈耀元命令战士们:日本兵不靠近不开枪,靠近才开枪。这样,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冲锋,毙伤敌数十人。到夜幕降临,日军撤退,战斗才结束。

这次战斗中,群众主动拿出花生、红枣等物品送到火线慰问战士。陈耀元便据此鼓励战士们的斗志,战场上官兵们战斗情绪异常高涨,连续几次打退敌人进攻,保住了阵地。

丁树本的部队却在一天内曾多次向副司令陈明绍报告,说日军火力太强,部队顶不住了。陈则大骂:“他妈的,四支队能顶住,你们为啥顶不住!“

之后不久,部队得到消息,八路军已到大名以北,直南特委书记刘则民率四支队开到广平、馆陶一带,与八路军第十九师第三十八旅第七七一团汇合了。组织决定第四支队归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委的东进纵队,改番号为第七支队,第七支队以刘杰三为司令,陈耀元为副司令兼参谋长。

同年8月底,在陈再道、王新亭的指挥下,打响了漳南战役,第七支队配合骑兵团攻打临漳大土匪、大汉奸郭清的张村据点。把郭清、赵保太、李大根一伙土匪都打跑了,解放了临漳。10月,第七支队整编为东进纵队第三团,刘杰三为团长、周发田为政委,陈耀元为副团长兼参谋长。

1939年春节刚过,因掩护军区与区党委领导机关转移,第三团在威县雪塔集和日军数百人顶着打了几乎一天。在这次战斗中,陈耀元站在南寨墙上指挥作战,鼓励战士们英勇奋战,一定要保证军区安全转移。激战中,他被敌人机枪击中,一发子弹恰巧打在他腰带挎的手枪上,把手枪打了个深坑;另一发子弹打在他的腰部。陈耀元当即从墙上摔了下来。就在战士们抬他的时候,他还吃力地下命令:“一定顶住!一定顶住!“随后被送往辽县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半年后才恢复健康。

1940年夏初,冀南新编第九旅成立,陈耀元任第二十七团团长,政委是杨树根。第九旅驰骋在冀南五分区,当时日军正赶修德石铁路,在桂干生旅长率领下,第二十七团在铁路两侧对日伪展开了游击战。百团大战时,第七旅和第九旅并肩作战,动员群众大破德石铁路,有效阻止了敌人的修路进程。战役中,第二十七团和日军展开长时间恶战,并配合第二十五团进攻日军。

1940年底,第九旅撤编,第二十七团归第五分区。翌年春,杨树根为第五分区政委,陈耀元任第五分区副司令员。8月间,日伪军在侵占区遍设据点,碉堡林立。陈耀元率第二十七团在枣强县配合地方开展武装斗争,一举拔掉北大屯集五六个日军据点,振奋了群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3年是冀南抗战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敌人“铁壁合围“不断,再加上灾荒,战士们只能吃上高梁、黑豆。陈耀元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常带小部队昼伏夜出打击敌人,并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激励大家,使部队始终保持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8月29日,第五分区在德石路南边不远的地方召开县大队干部会议,次日拂晓却遭敌人合围。领导机关和一些部队被压缩到枣强县东北陈赞村南地,情况非常危急。司令员赵义京、副司令员陈耀元、地委书记李尔重亲自率部队突围,在混战中赵义京、陈耀元壮烈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州军区副政委的杨树根追忆陈耀元烈士时很沉痛地说:“陈耀元是位好同志。真能打仗,遇敌情沉着,指挥灵活,待人诚恳,我们共同战斗多年,相处很好。他非常克己,很好地保持了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可惜牺牲得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