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燕赵传奇·燕赵抗战英豪录】34:抗战乐手张寒晖 一曲哀歌动地天

更新时间:2024-08-30 11:30:02点击:

  这首曾经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名曲《松花江上》,在抗战时期几乎人人都会唱。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人民对抗击侵略者的坚定信念。慷慨激昂的旋律激励着民众走向抗日战场,也鼓舞着将士们浴血杀敌,保家卫国。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并不是东北人,而是河北定州人。他就是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人民音乐家张寒晖。

  张寒晖从小就显露出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当他融入战斗的群体,一段段音符又在抗战事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1902年5月,张寒晖出生在河北省定县,也就是今天定州市西建阳村的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祖父精通琴棋书画,考取过功名,可最后弃官不做,过起了恬淡的田园生活。父亲以教书为生,平日里喜爱音乐和作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生活,张寒晖自然从小就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11岁的时候,张寒晖到离家10多里地的翟城上高小,在这期间他学会了拉胡琴,吹笛子,弹琵琶和三弦。12岁那年春节,村里准备大演几天秧歌,经人推荐,张寒晖第一次登台演唱,一开嗓就赢得了满堂彩。

  中学毕业后,张寒晖考进了北京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10月加入青年团,不久又光荣地入了党。张寒晖平日里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却不想因为太活跃被北洋政府盯上了,北洋政府发出通缉令要逮捕他,无奈之下张寒晖只好先躲回了老家。1928年,他再次进入北京艺专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可没过多久,因为张寒晖的艺术思想和学校的教学理念相差太多,他被学校辞退了。

  1930年6月,张寒晖又回到了老家定县。不久他受聘到本县职业学校任教导主任,同时也教国文。在学校,他组织学生成立“读书会“,把进步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热潮高涨,张寒晖在工作之余,填词创作了一些抗口歌曲教学生演唱。他以古曲填写了《可恨的小日本》、《告我青年》等歌曲,号召青年“激奋进,齐赴国难“,开始了他用民歌唤醒民众投身抗战的革命艺术生涯。

  1932年,张寒晖受到老同学刘尚达的邀请,到西安市任陕西省民教馆总务主任。在西安的日子里,他把地方化的话剧首次搬上了西安的舞台。第二年,因为宣传抗日进步思想,张寒晖被反动势力排挤出了民教馆。丢了饭碗后,郁郁不得志的张寒晖病倒在了西安。在他乡毕竟人生地不熟,这年秋天,张寒晖硬撑着回到定县老家养病。回家后,他在定县“平教会“平民文学部任职。这期间,在定县城南的东朱谷村,张寒晖集合了40多个青年农民,给他们讲述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并引导他们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活动。

  1936年,张寒晖第二次到西安,担任西安二中“二八“级班主任兼国文教员。10月份,西安实验剧团成立,张寒晖摇身一变成了张导演。这段时间,张寒晖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开始了音乐创作活动。这一年,十万东北军官兵被蒋介石调集到西安执行“剿共“任务,官兵们拖家带口,挤满了古城街头。他们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还得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卖命,个个心里都憋着火。

  张寒晖任教的西安二中,正是一所主要招收东北流亡学生的学校,他班上的学生也大多是东北军子弟。张寒晖经常把学生们带到新城北门外东北军家属寄居的地方,让学生和父母亲人见面。在那里,张寒晖目睹了东北同胞愤怒的样子,听到他们背井离乡的哭诉,他深切地感受到,伤痕累累的“九一八“已成为插在他们心头的刺。这一切让张寒晖热血沸腾,总想着做些什么抒发自己的悲愤。

  于是,他以北方女人在亲人坟头的哭诉声为音乐素材,写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张寒晖曾说:“我把北方‘娘们’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了《松花江》的曲调了。当然,这也要变一变才成……“。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虽然听起来如泣如诉,可歌声中却蕴藏着奋起抗争的力量。当试唱这首歌时,张寒晖自己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几次唱不下去,旁边的学生和流浪难民也跟着恸哭。张寒晖的朋友姚一征说:“当歌曲写完后,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大家哭成了一团。“

  1936年11月,中国抗战史上一首经典名曲《松花江上》就这样诞生了。在抗战烽火中,这首歌又将产生怎样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