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14年艰苦抗战,那些牺牲在白山黑水的抗联英烈(中)

更新时间:2024-08-29 11:30:02点击:

王德泰

王德泰(1907—1936),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杨靖宇同志的亲密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创始人。他为东南满抗日武装力量的联合,坚持和发展东北抗日击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祖的光复和人民的解放,他出生入死、英勇奋战,把满腔热血洒在了长白山的土地上。

王德泰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被中共东满特委称赞为“党领导下的最可宝贵的模范队“。王德泰不仅是东北抗日将领中的一员虎将,而且在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指挥员。1936年9月,王德泰指挥两个连的兵力,与敌展开浴血奋战,保卫了奶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当地居民把奶头屯东北的无名山称为“王德泰山“,称王德泰为“东满一只虎“。 

魏拯民

魏拯民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领导人之一,原名关有维,1909年生,山西屯留县人。早年因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北平、安阳等地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东北工作,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1934年冬被派到东满,他走遍了各根据地和游击区,深受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后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参与领导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任政治委员,联合东满地区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1935年夏曾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6年3月任东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政治委员。同军长王德泰指挥所部北上牡丹江地区和远征南满地区,打通与吉东和南满的联系,与抗联第1、第5军配合作战,扩大抗日游击区。同年7月后,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第1路军副总司令,与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指挥所部在辉南、抚松、濛江(今靖宇)、金川、桦甸等地打击伪军,挫败日伪军多次大规模的“讨伐“,曾指挥大沙河、寒葱岭等战斗。

1939年冬,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形势更加严峻,省委和第1路军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魏拯民积劳成疾,行军作战中常常昏倒在地。1940年2月杨靖宇牺牲后,第1路军和省委的工作重担全部落在魏拯民肩上。他拖着病体,率部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安图伏击战、哈尔巴岭袭击战等胜利。这年冬天,他病情加重,不能随军行动,只好到长白山区桦甸县牡丹岭抗联密营中休养。他不顾疾病的折磨,常常昼夜不停地起草文件、书写报告、总结经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鼓励同志们要坚定胜利信心:“敌人不能永远占领我们的祖国,我们总有一天要把鬼子从中国赶出去!“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他只能靠吃树皮、松子和蘑菇度日,加重了病情,于1941年3月8日停止了呼吸,年仅32岁。 

夏云杰

夏云杰是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1903年生,山东沂水人。家境贫寒,1926年3月逃荒到黑龙江汤原。以耕地为业,农闲季节到黑河金矿做临时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斗争的行列。193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深入工矿、农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为建立党的抗日武装而四处奔波。1933年8月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经过努力,将分散在汤原各地的抗日游击队员500余人组织起来,成立东北民众义勇军,夜袭汤原县城,给敌伪政权以沉重打击。

10月县委遭日伪军严重破坏后,形势十分险恶。爱人劝他避避风险,他坚定地表示:要与汤原的反日爱国群众同生死,共患难,越是在党处于困难时期,越要经受住严峻考验。他挺身而出,领导县委工作。11月领导恢复了汤原游击队,并亲自对其进行培训,提高了游击队的政治、军事素质。在松花江下游抗击日伪军的进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夏云杰身先士卒,在作战中多次负伤,在部队中享有很高威望。中共满洲省委曾称赞汤原游击队是松花江下游地区“反日反满的唯一中心力量“。省委负责同志对夏云杰的评价是:“深刻学习,对党忠实,能够认真执行党的政策。“1934年10月任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领导游击队联合抗日义勇军共同作战,挫败日伪军冬季“讨伐“,创建汤原太平川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1月所部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后,任军长,率部在汤旺河地区创建后方基地,将游击区域扩大到汤原、萝北、绥滨、依兰、桦川、富锦等10余县,曾指挥6军主力攻打鹤岗矿山镇等战斗。9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军长,被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

同年11月21日率部筹集给养装备时,在汤原丁大千屯遭伪治安队袭击,身负重伤。弥留之际,他再三嘱咐身边的战友、妻子和女儿,要团结一致,在党的领导下,把抗日民族解放事业进行到底。26日壮烈牺牲,时年33岁。 

陈荣久

陈荣久(1904—1937),吉林省宁安县(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东京城镇三家子村人。1931年参加抗日救国军,任新编五连连长。1933年2月参加抗日救国游击军第四军,任军副官。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去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36年秋回国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937年3月,率150余名战士在饶河大顶子山后天津班屏岭山下阻击300余人的日伪军讨伐队,为掩护部队转移,不幸中弹牺牲。

1933年5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和吉东局的指示,陈荣久随抗日救国游击军转赴密山地区活动,曾参加和指挥队伍与敌人进行多次战斗,冲锋陷阵,不怕危险,带领部队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被群众称颂为“魁梧将军“。1937年春,敌人对游击区和抗联第七军进行春季“讨伐“,陈荣久在腹背受敌、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负伤不下火线,指挥队伍突围出来。然而,在掩护大队转移途中,陈荣久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李延平李延平,1903年3月9日出生,吉林省延吉县城郊一个贫农家庭里。1913年进本村私塾读书,1915年因家境贫困而辍学。1916年,13岁的李延平到当地一家皮铺学手艺,后因皮铺倒闭而失业。1928年,他在亲友们的资助下,到哈尔滨学开汽车,学成后却得不到录用,只好返回家乡与父亲一起种地谋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李延平同志耳闻目睹日寇的侵华暴行,胸中燃起强烈的反抗怒火,于1932年1月,他来到黑龙江省宁安县,投奔了抗日救国军,并担任了抗日救国军军部参谋。1932年3月中旬,李延平同志参加了在南湖头“墙缝“伏击天野少将率领的一部分日军的战斗,他因作战勇敢,英勇顽强,抗日救国军的领导把追歼天野及残兵败将的重任交给了他。他机智灵活,用“火攻“战术又消灭了许多敌人。1932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中共吉东省委和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制定了打通北满与南满等地抗联及抗日军队联系的西征计划,李延平担任联合西征部队的主要负责人。7月12日,他率第四、第五军主力部队攻打苇河县娄山镇,缴获敌人大量粮食和军用物资,而我军无一伤亡。之后,西征部队遭到日军重兵的围追堵截,处境艰难。8月中旬,西征部队历尽艰辛,到达五常县。10月,李延平在激战中负重伤,壮烈牺牲。 

王光宇王光宇早年就读于县立中学,后转入哈尔滨省立第一中学,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加入当地反日义勇军,参加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中共吉东省委员会成立,被选为委员、常务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并任中共第五军党委委员。同年9月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副军长。

他有勇有谋,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王光宇率领抗联将士从富锦山区西征到哈东,征程千里、身经百战,在抗日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38年12月,王光宇率部在五常县九十五顶山与敌遭遇,激战中,壮烈牺牲。 

刘曙华

刘曙华(1912—1938),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

原名李明学,化名老曹。191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普利门外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期受过中等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就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斗争工作。

1934年,去苏联海参崴列宁主义学校学习。1935年回国,被派往东北,任中共密山县委书记。他以山东逃荒难民的身份,借帮人种地为掩护,在哈达河、兴隆沟、半截河、平阳镇一带,开展反日宣传和组织工作,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发展会员六十余人,发展党团员三十多名,为开展抗日工作打下了基础。同年8月4日,刘曙华在哈达河二段收反日会员登记表时,遇上伪军大搜查,不幸被逮捕。敌人对他施用了各种酷刑,但他回答的只有一句话:“我是反日的,因为我有中国人的良心,反日会员登记与别人无关。“由于他的机智和勇敢,保全了密山县党组织和抗日会。中共穆棱县委得知情况后,于1936年2月秘密将刘曙华营救出狱。由于敌人的严刑拷打,严重摧残了刘曙华的身体,组织上安排他休养。身体尚未痊愈,他就积极要求工作,经党组织批准,他随同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北征先遣队活动。

3月,中共吉林省特委决定由刘曙华代理中共穆棱县委书记。7月,任抗联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8月,伪军七十余人押四辆汽车和二十辆大车满载军用物资经过林口二道沟,二师得到消息后,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刘曙华一声令下,子弹、手榴弹齐发,敌人被抗联战士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势吓得四处逃窜。这次战斗打得既迅速又漂亮,消灭伪军二十余名,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

同年秋,刘曙华受党的委托,到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任政治部主任。八军是由谢文东(1939年3月叛变投敌)领导的原东北民众自卫军改编而成,部队成分复杂,上层领导多系地主、官僚和旧军官出身,他们大都是在爱国群众的抗日浪潮推动下被迫参加的,因此思想非常混乱,加上当时经济条件恶劣,日伪军不断发动“围剿“,整个八军队伍极不稳定。刘曙华为改造这支部队做了大量的工作,共发展了三十余名党员,成立了三个党支部。为增强部队的战斗力,他还组建了一支七十余人的教导队,使抗联八军由三个师发展到六个师,部队由1500人,增加到3500人,建立了游击根据地,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八军还经常同抗联三军、五军密切配合,共同打击敌人。

1937年3月,中共吉东省委成立,刘曙华当选为省委委员、省委执委委员。由于斗争需要,抗联第三、四、五、六、八军成立了哈东联军办事总处,他被推举为负责人,为统筹解决联军的粮食、衣服等物资,征收土地、牛马捐税,为各抗日联军之间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年春,抗联第三、四、五、八、九军联合攻打依兰县城,刘曙华带领八军教导队和四个团参加了战斗。他们迅速地攻进依兰县西北大街,封锁了西北炮台,攻占了县银行,击毙了日军指挥官井口,打死日伪军几十人。这次战斗扩大了抗联的影响,打乱了敌人春季“大讨伐“的计划。

随着抗日运动的发展,伪军二十九团九百多人,在团长赫奎武带领下,携带机枪22挺、大炮5门和各种新式步枪,投靠了抗日联军,被编为抗联第八军第九师。但是,由于斗争环境艰苦和敌人的不断破坏,这支哗变队伍只在依兰、勃利活动了两个多月,就发生动摇。刘曙华深入部队,向干部战士做政治思想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制止了投降。由于工作及时,赫奎武在叛逃时只拐走二百余人,二十九团的大多数官兵仍然留了下来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1938年,日伪实行残暴的法西斯统治,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更加艰苦的阶段。6月,刘曙华率领二十九名战士,在桦南七星砬子与八军三师师长王子孚会合,刘曙华发现王子孚有策动叛变的阴谋,同他进行坚决的斗争。他利用各种机会,向三师的干部战士宣传抗日,讲解党的抗日政策。王子孚对刘曙华恨之入骨,认为刘曙华是他投敌的障碍,8月22日,他们来到勃利县通天沟时,王子孚命人把刘曙华绑了起来,妄图胁迫他一起投降。刘曙华痛斥王子孚是民族的败类,王子孚恼羞成怒,把刘曙华绑在大树上,惨无人道地割下了他的舌头。刘曙华虽然不能说话了,但依然威武不屈,挺立在大树下,用眼睛怒视着叛徒。这伙穷凶极恶的败类,竟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他杀害。刘曙华牺牲时年仅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