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朱德挚友——孙炳文

更新时间:2021-07-14 23:07:34点击:

孙炳文,字浚明,四川南溪县人。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生。8岁入私塾读书,1906年考入叙府中学。1908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一类英文一班。学习期间,逐步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于反对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斗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长,有关宣言文件,来往函电,莫不出诸孙炳文之手。

1912年10月,孙炳文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任北京《民国日报》总编辑。他常在报上撰文痛斥袁世凯的篡国罪行,并同当时拥袁的进步党的报纸展开激烈的论战。1913年春,孙炳文与任锐在北京结婚。不久,因反对袁世凯遭北洋政府通缉,遂回到家乡南溪。回乡后,孙炳文曾创办南溪平民夜课学校,内容通俗易懂,深受学生欢迎。次年先后在成都省垣叙属联中、遂宁师范学校任教。

1917年春,孙炳文经友人介绍,在泸州与朱德相识。朱德朴实、谦逊、豁达的品德和作风给予孙炳文极好的印象。1918年1月,孙炳文受朱德之邀到达泸州,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部咨议。从此,他俩结为挚友,经常一起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0年,孙炳文到成都任四川造币厂厂长。时值川、滇、黔三省军阀大混战,川军战败。川军总司令吕超命令:“全部提取造币厂存款,如不遵从,即行枪决。”孙炳文仅交出半数,将余款封存,并及时发出快邮代电,痛斥川滇军。同年底,川、滇、黔三省军阀大混战结束,滇军决定回师讨伐唐继尧。孙炳文与朱德约定,孙炳文先去北京,朱德暂回云南,在打倒唐继尧之后,马上离开滇军,到北京去与孙炳文会合,然后到国外去研究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

1922年夏天,他俩在北京会合后,决心找到中国共产党。他们到上海,拜见过中共领导人陈独秀和久所仰慕的孙中山。同年9月,他们离开上海远航西欧。在德国柏林,找到了周恩来,经过长时间的交谈,当孙炳文和朱德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时,这位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便介绍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孙炳文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春,孙炳文和朱德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孙炳文一面学习德文,研究马克思主义,一面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开展的革命活动。

1925年底,孙炳文回国。1926年春,赴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并兼任黄埔军校校教官及中山大学教授。同年7月,任总政治部后方面留守主任,领导粤、桂及闽南的工作。为保证北伐军的后勤供应,巩固后方秩序而废寝忘食的工作。由于当时两广的局势日益恶化。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日趋尖锐,孙炳文在与反革命势力相周旋中所表现的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深得广大革命者和群众的拥护。他处处以革命利益为重,事事秉公处理,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因而反动派决计要杀害他。

1927年4月10,孙炳文奉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命令,由广东去武汉,有10位同事及夫人子女随行。他们从香港乘船抵上海,再从上海去汉口。不料16日船抵上海,由于同船的奸细告密,孙炳文及同行的张斗南被国民党右派逮捕,囚禁于上海龙华特务处。审讯时,孙炳文视死如归,磊落光明。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要杀就杀。”孙炳文被捕后,同行人员即飞电武汉报告,多方营救未果。4月20日凌晨,国民党右派便衣队多人,将孙炳文挟持出特务处,秘密枪杀。孙炳文就义前,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等口号。

孙炳文英勇牺牲后,朱德十分悲痛,怀念亡友。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曾为死难同志召开追悼会,朱德亲笔撰赞文:“炳文同志革命意志坚强,以民族民主革命的锐志而走到无产阶级的战士,是一贯的革命精神。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通历史及文学、哲学,最后在留学德国时,研究马列主义最有成果,并影响一批前进青年加入革命。平日生活最能刻苦自励,凡接近者均受其模范激励而有所振作。对敌人是疾恶如仇,有灭朝食之概,对同志是爱护备至,情同手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