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杨匏安的忠义节操

更新时间:2021-07-14 22:50:10点击:

  香山县的南屏北山村,就是今日珠海将军山麓那个曾走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古镇。

拱北对于葡人占据的澳门来讲,自然是北面的拱卫。而南屏呢?它则是香山南边的桥头堡。这个一向出武将的地方,现在还有杨氏大宗祠为证,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贡献了两个彪炳千秋的人物。

杨匏安,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廷末世悲情似乎对南海边陲小镇没有多大的传染。年幼丧父的杨匏安,在多才多艺、知书识礼的母亲督导下,少年时聪颖过人,并对戊戌变法七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异常佩服,曾传诵过谭的绝笔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中华民族那一脉传承的浩然正气已悄悄地在杨匏安幼小的心灵中生根。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湖湘子弟,粤东俊才都在各种世界思潮面前选择着自己人生的道路。

细细端详杨匏安生前留下的那几张为数极少的照片,每一张都透着一个书卷气极浓的探求、思考的眼神。

东渡日本,求知求识,教书育人,赋诗卖文。青年杨匏安在贫困生涯中,终于选择了大胡子马克思的学说。现代评论者说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有“北李南杨”之称。风起云涌的激荡时代,有志有识的热血青年,必然会追求社会的公平、公正,试图为祖国、为民族、为脚下这一块土地,寻找出一剂救国救民的良药。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第一批53名党员中,杨匏安赫然在目。

国共合作,作为领袖人物的孙中山,对于共产党内的优秀人物器重有加,恽代英、邓中夏,还有他的这位小老乡杨匏安都收入他老人家法眼之中。可惜,天不假以年,革命的航船终于驶入了历史中另外一条水道。

中共五届中央委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第二把手,同是粤籍的廖仲恺、苏兆征等过从甚密。大革命时期的杨匏安在时代洪流中,如鱼得水般地展示了其颇具魅力的组织才华。

然而,向左,还是向右,成了那一时代生与死的标志。蒋介石大开杀戒,用共产党人的鲜血为其在南京上台铺开了一条血腥之路。

1931年,工作在中共党中央机关的杨匏安再次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曾经是国共合作的同事战友,如今一个成了审讯者,一个成了阶下囚。身份的转换,其实只需一念之差。这一念之差,一个就是遗臭万年,一个就会流芳百世。学者素养的杨匏安何尝不知生命的珍贵和嗷嗷待抚的妻儿都在日夜盼他平安回家。

然而,举过手宣过誓终生愿为劳苦大众解放奋斗的杨匏安,完全明白什么是气节,什么是操守,什么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曾参加过中共的“八七”会议,他曾被诬是“第三党”的发起人,他清楚地知道我们党的“过激”和歧路上的彷徨。一个知识分子不怕劳苦,就怕别人误解,甚至排挤。在中共党内还对他怀疑,边缘化的杨匏安,面对当年同事、友人的劝降,他毅然回绝。面对蒋介石的劝降信与电话,杨匏安呢?说是撕碎了信,摔了电话机。传记的版本应该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艺术的真实。还有一种可能,是气得蒋介石骂了“娘希匹”摔了电话。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杨匏安写下了《死前一夕作·示狱友》,他终于“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以自己的气节、操守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在生与死面前的完整答卷。

上海龙华的烈士谱中从此有着三个沉甸甸的“杨匏安”金字。珠海的香炉湾畔,永远矗立着脖围长巾、远眺凝思的杨匏安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