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瞬间的记忆

更新时间:2021-07-14 22:46:45点击:

1922年7月6日,对于瞿秋白与张太雷这二位年青人而言,是个特别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作为中共派赴共产国际的第一次使者,张太雷以中共早期组织正式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而他亲自介绍入党的同窗好友瞿秋白也以记者身份列席了会议。在克里姆林宫安德莱厅,他们第一次见到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和其他一些共产国际的领袖们,这些领袖的大名,在国内时就己如雷贯耳,如今是能亲眼见到并聆听列宁的报告,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心愿,当天,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下了《列宁杜洛次基》一节,“列宁出席发言三四次,德法语非常流利,谈吐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态度流露于自然之中―――――安德莱厅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护不堪,椅上,桌上都站堆着人山。――――列宁的演说,篇末数字往往为霹雳的鼓掌声所吞没。――――”会间休息时,瞿秋白在走廊上遇见了列宁。看到这位举世景仰的革命伟人,秋白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可惜列宁实在太忙,他亲切地指给秋白几篇有关东方问题的材料,简略地谈了几句,便道歉分别了。虽然只是简短而匆匆地会面,却使瞿秋白内心异常激动。他说:“政治生活的莫斯科这次才第一次于我以深切的感想啊!”有研究表明,亲眼见列宁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极其少的,而这篇文章使瞿秋白成为第一个用文字向中国读者描述列宁形象的中国记者。

张太雷则为此次会议撰写了《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在大会的最后一天,他就中国问题作了5分钟扼要简短的发言,在演说中,他呼吁共产国际和西欧各国党对远东的革命运动给予更多的注意和支援,并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与其它各种革命力量也会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巨大的援助。就这样,在庄严的共产国际讲坛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声音。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了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在内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并洽谈苏联援助等问题,代表团结束了访问苏联的使命以后,张太雷留驻莫斯科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驻青年共产国际的代表,同时,还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1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1月23日,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的唯一代表,和片山潜等共产国际各国党的代表一起,在萨拉托夫斯基车站肃穆哀痛地迎接列宁从哥尔克运到莫斯科的灵枢,并到工会大厦圆柱大厅瞻仰列宁遗容,同一天,张太雷写下了《列宁底死》,特别论述了列宁的不朽历史功勋,介绍了苏联人民对列宁的无限爱戴和沉痛悼念,记述了他在莫斯科亲身参加的悼念列宁的活动,特别提到列宁的棺木抬出萨拉托夫斯基车站时的情景:“当时头上大雪纷纷,鸟雀无声,只似乎听见接者底心底哀音。出车站后棺木在前,送者随行,走过的街道,两旁军警排列,阻止拦入行列,然而屡见老幼争相冲入重围,冀得随送。街中澈静,两旁观者无数,然而一声不闻。”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7日,张太雷在红场参加了列宁的葬礼,同时在苏联报刊上发表了用毛笔和汉字写的《列宁和中国青年》一文,他沉痛地写道:“列宁死了,但在中国青年的心目中活着!”那年的五一节,太雷在苏联为莫斯科《工人日报》题词,发自内心地写道:“俄国的十月革命唤醒了中国工人的觉悟,”表示中国工人“要宣誓用全部精力来继续列宁所开始的事业,从资本主义压迫下解放世界无产阶级。”

就这样,一位伟人在二位留在了二位年青的勇士的笔下,也永远留在了中国青年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