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朱德的苏州缘

更新时间:2019-01-08 13:17:30点击:

“兰花为媒”,花匠与元帅成了忘年交
 
1959年8月20日,经苏州交际处(今苏州市外事办)考察决定,苏州拙政园的职业花匠尚金生借调至国家外交部任专职花匠。朱德简介
 
在钓鱼台工作的十年中,尚金生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成了志趣相投的忘年交。朱德是花房中兰花圃的常客,他每次来到花房,总要先逐一欣赏一遍满圃的兰花,然后坐在高靠背的藤椅里,招呼尚金生坐到他身边,与他“切磋交流种养兰花之道”。朱德操着一口明显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与尚金生说起话来总是面带微笑、细声慢气的,俨然一位慈祥可亲的长者。
 
朱德对兰花的研究,完全称得上专家,尚金生从他那里,不但知道了中国的兰花共分建兰、春兰、蕙兰三大类,还懂得了君子兰属石蒜科、鹤望兰属芭蕉科、小菖兰属鸢尾科等知识。一次,朱德从四川归来,交给尚金生一大包根茎上还包着泥土的兰花,说是他在四川山上亲自挖来的。其中有几棵宋兰,花瓣厚、香味幽,朱德特别喜欢,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品种,嘱咐尚金生种养在花房里。
 
兰花很娇气,异地种植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当时钓鱼台、北京中山公园里的兰花在移植时,懂行的花匠总须把异地的土壤一并移植过来,这样才能提高兰花的成活率。个把月后,大部分兰花因不适应而枯萎了,唯独那几棵朱德委托培育的宋兰长得蓬蓬勃勃。朱德见了十分欣慰,连夸尚金生手艺高,调养得法;而尚金生也因此掌握了兰花异地移植的习性。
 
在钓鱼台的10年中,由于朱德是花房的常客,所以尚金生已记不得多少次见过朱德了,他就像一个勤于耕种的老农,与尚金生有着说不完的兰花经。有一次,陈毅元帅带领七、八位老一辈革命家,利用在钓鱼台开会的休息时间,来到花房赏花。当陈毅听说尚金生是来自苏州的花匠时,就很高兴地说苏州还有个兰花大王周瘦鹃,他任上海市市长时,曾登门造访周府,还留下过签名呢。尚金生一听就笑了,说您陈老总的墨宝我早就欣赏过好多遍了。原来,周瘦鹃还是尚金生的花艺老师呢。
 
1937年,尚金生出生于苏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6岁那年进拙政园当花匠,跟随苏州盆景艺术大师朱子安学艺。朱子安与住在凤凰街王长河头时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处长和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周瘦鹃是同道至交。由于周瘦鹃已年逾花甲,对庭园里的花卉盆景管理力不从心,就常派徒弟尚金生前去帮忙,为周瘦鹃做一些松土、翻盆、浇水等力气活。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就是在那个时候慕名登门拜访周府,并留下了亲笔签名的。
 
前往周府花园帮忙时,周瘦鹃经常要向尚金生讲解一些诸如明代袁宏道的插花专论《瓶史》、宋代范成大的《梅谱》、张功甫的《梅品》等古代盆景栽培制作专著,还把自己手植盆梅的照片集《暗香疏影谱》和旧作《梅花杂札》等,借给小花匠看。在朱子安与周瘦鹃这两位博学多才的前辈指导下,尚金生的花卉盆景栽培、制作技艺大进,把拙政园侍弄得姹紫嫣红、生机勃勃,三五年过去,他成为了当时苏州园艺界小有名气的花匠。
 
周瘦鹃每逢有客造访,总要把留有周恩来、陈毅等中共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嘉宾题名录》向来人炫耀,尚金生就是在周家帮忙时,在一旁有幸欣赏到好多次。
 
一番话,逗得在场的老一辈革命家哈哈大笑。
雪兰换盆景:“要共群黎赏国香”
 
也许受了曾造访过周府的周恩来与陈毅的影响,又也许是从尚金生的嘴中听多了周瘦鹃精通花术的故事,1964年1月9日,朱德夫妇借考察苏州刺绣研究所之余,专程访问了周家花园。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已先后两次到访过苏州。
 
第一次是1954年5月下旬,朱德来到拙政园参观,还曾提到过园内不宜留有日本木屋,于是 6月便将木屋拆除了。第二次是1958年4月17日,朱德视察东吴丝织厂时,看到织机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即指示说:“苏杭丝绸很有名,但机器太落后,能不能办一些机械厂?”很快,市委就在长春巷筹建起苏州纺织机械修配厂。当年该厂就借苏州江南丝厂一台日产松川式自动丝织机进行仿造,仅用19天时间就制造装配成功了国内第一台自动丝织机。
 
1964年1月,朱德第三次访问苏州时,专程前往周瘦鹃家访兰赏花与赠花。
 
此前一天,苏州市园林管理处便派人通知周瘦鹃:明天有客登门造访。周瘦鹃一听,心里先就一喜:近几年来,凡市政府通知有客登门的“客”,定非一般常人。果然,第二天一清早,园林管理处就派了四位男女工友带着工具来到了周家花园。帮着周瘦鹃整理了陈列着的盆景和花瓶中的残菊,并把公园中送来的4盆一品红和4盆石蜡红一并重新布置了一番。
 
上午10时30分左右,周瘦鹃正翘首盼望客人来到时,苏州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李主任一边嚷着“周老,来了来了”,一边率先进了周府。周瘦鹃闻声急忙出门迎接,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已出现在大门口:这不是当年运筹帷幄、跃马疆场的解放军总司令,如今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朱德委员长吗!周瘦鹃连忙上前向委员长握手道好,朱德也把他身边的夫人康克清向周瘦鹃作了介绍。当时陪同朱德夫妇前来的除了苏州市委的几位领导外,还有七八位随行人员。周瘦鹃前引大家穿过园中小径来到爱莲堂坐下,话题就很自然地说到了朱德所爱好的兰蕙上。当朱德听说苏州市培植兰蕙的专家不过三四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兰花专家周瘦鹃的家中也只有六七盆春兰、秋兰、建兰时,他笑着告诉周瘦鹃说,他一个人在北京就种植了400多种呢!周瘦鹃听了直咋舌,如此巨大的数额,可真是洋洋大观甲天下了呀!
 
接下来,宾主双双走出爱莲堂,来到“寒香”“且住”二室。
 
二室中供着大量的奇石古桩:两盆名为“鸟不宿”的百年老树桩、前清潘相国的石供遗物、留有南宋贾似道“花下琴峰”笔迹的大石笋、号称“江南第一”的大型昆山石、富有丘壑的柏石和一块刻有明代名画家居节“云迟”墨迹的灵璧石、画着金龙的乾隆玉磐、明代万历年间成对的细瓷壁瓶以及墨松、五针松、代代桔等老干盆景等物,引起了朱德的极大兴趣。
 
回到紫罗兰阁中,周瘦鹃请朱德在南窗书桌前坐下后,就请他在那本《嘉宾题名录》上题名留念。朱德也不推辞,即戴上老花眼镜提起毛笔,在上面写下了“一九六四年一月十日访周瘦老于苏州爱莲堂”。当他写到“周瘦”两字时顿了一顿,抬头笑问周瘦鹃:“你今年几岁了?”周瘦鹃回答道:“我今年69岁。”“那么可以称得上老了。”朱德诙谐地笑了笑,再接着写了下去。写罢,他转过脸对夫人说:“你也来题个名。”可是,康大姐忙着要随周夫人胡凤君去花园里赏花,只说了句“由你一个人代表得了”,就走出了紫罗兰阁。
 
朱德放下笔墨后,也在周瘦鹃等人的陪同下去了花园。他们先看了那些连盆埋在地下防冻过冬的大批树桩盆景,又看了五座湖石竖峰组成的“五岳起方寸”。周瘦鹃不无疚愧地对朱德说:“委员长,我不能周游天下,就把这五个石峰权代五岳,聊作卧游了。”
 
在梅屋里,宾主又饶有兴致地欣赏了壁上挂着的元代王冕和刻在银杏木板上的宋代杨补之所画的五个梅花挂屏和唐代白居易手植的一段桧柏枯木。出了梅屋,看了梅丘,经过荷轩,从曲径上走向那间作为温室的“仰止轩”。在轩外的小草坪上,那个种着3株大黑松的大石盆景让委员长再次驻足。周瘦鹃解说道:“这是‘听松图’,那个石湾窑的红衣达摩正微仰着头,在听松间风涛声。这个盆景曾经在那部五彩纪录片《盆景》中收入镜头的。”朱德连连点头说:“不错,我已在纪录片上看到过它了。”
周瘦鹃陪着朱德刚在仰止轩里坐定,康大姐与周夫人也双双走了进来。康大姐手一伸,把一朵紫罗兰花和一簇玉桂叶递到朱德的面前笑道:“你闻闻,这花和叶子都是挺香的。”朱德闻了一下,点点头。然后,他又在大家的簇拥下走出仰止轩,回到了爱莲堂。
 
当时,周瘦鹃想向朱德夫妇献花,可是腊梅已经凋谢了,一时无花可献。这时,周夫人出了个主意,把1盆由3株虎刺、2株棕竹合栽的常绿盆景代替了献花。这个盆景很有创意:一株较高的虎刺旁,配着一个陶质的红衣老叟,盆底铺了青苔,一边安了拳石,倒也楚楚可观。朱德看了很欢喜,当即谢过后由一位随行人员送上门外的汽车。
 
时已近午,朱德夫妇与周家夫妇握手言别。周瘦鹃夫妇紧紧握着这位胸罗百万甲兵的大元帅的手,心中百感交集,他们就站在家门口,恋恋不舍的目送着朱德夫妇的轿车消失在长长的巷口。
 
使周瘦鹃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市交际处的周处长来到周府,向他送去了2盆兰蕙与1本《兰花谱》,说这是委员长临回北京前特意嘱咐送给他的。周瘦鹃捧着这些珍贵的礼物,眼睛湿润了:这真是投之以木桃,报我以琼瑶呀!
 
这两盆兰蕙的盆面上,插着两个玻璃标签,分别用红漆写出名称和产地:一盆是产在四川嘉定的“雪兰”,一盆是四川的夏蕙;《兰花谱》是日本的小原流水的著作。
 
这晚,周瘦鹃再次失眠了,他怀着激情写下两首绝句,以示他对朱德委员长的敬谢之情。其一如下:
 
兰蕙争荣压众芳,
 
滋兰树蕙不寻常,
 
元戎心事关天下,
 
要共群黎赏国香。
 
从此,朱德送给他的那部《兰花谱》与那本留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墨宝的《嘉宾题名录》,成为了夜夜伴随他入眠的枕边物。
 
雪兰夏蕙,喜见分根扎姑苏
 
朱德第三次视察苏州期间,还参观了苏州名园拙政园,向该园的花匠朱子安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姚轩宇先生赠送了兰花与《兰花谱》。2013年3月31日的《新民晚报》上德咏发表了他回忆当年寻访《兰花谱》的一篇题为《拙政园访兰花谱》的往事,其中写道:
 
老安师傅是个老花工,退休之后仍在拙政园带徒弟和培养花卉盆景。当年,朱德到苏州拙政园参观时,他和其他接待人员一起陪同来宾,穿过迤逦曲折的、两旁饰有移步换景镂墙花窗的长廊,来到临水而筑的“卅六鸳鸯馆”内,将自己多年来精心培育的兰花展示给朱德等人观赏……最后,朱德赠送了十盆兰花和一本(套)《兰花谱》。
 
为此,德咏当年还专程拜访了老安师傅(即朱子安),亲眼目睹到了朱德赠送的那本《兰花谱》。
 
据2015年第3期《现代苏州》披露:“沧浪亭曾得到过朱德赠送的10盆川兰及日本小原流水著《兰花谱》1套3本,后建兰圃,也由此,沧浪亭对兰花情有独钟。”
 
那么,朱德当时赠送给朱子安与姚轩宇的兰花与《兰花谱》,怎么到了沧浪亭里呢?
 
2017年8月3日的《姑苏晚报》上有记者王嘉言所写的一篇《一生爱兰的朱德》文章,内有答案:
 
今年75岁的金于荣当年在苏州园林系统工作,躬逢其盛,参与了朱德赠兰后的兰花培育工作。
 
金于荣回忆说,1964年前后,他认识了当时的社会名流姚轩宇先生。姚先生当时是苏州市的人大代表,昆曲爱好者,在上海有实业,不过他结缘姚先生是因为兰花——当时苏州收到朱德赠送的兰花后,决定在沧浪亭加以培育,而当时他是作为姚轩宇的一名弟子参与其事的。
 
金于荣告诉记者,朱德赠兰后,最终确定在沧浪亭培育之前,还有一些小插曲。当时有人提出,考虑到兰花的习性和特点,这些兰花应该放在天平山去培养,但缺点是,当时交通不发达,从平江路混堂弄(姚轩宇住址)到天平山,来回实在不便。经过一番考察,发现沧浪亭是一个合适所在:闹中取静、有水环绕、空气良好,各种气质都符合兰花生长的要求。于是,就有了后来这样的记载:“1964年朱德委员长视察苏州时所赠10盆川兰及《兰花谱》置于该园,园内增辟兰圃(原”印心书屋“处)。”“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朱德委员长赠送兰花和《兰花谱》之举,使沧浪亭成为苏州的育兰基地。”金于荣说,当时朱德赠送的主要是川兰和建兰两个品种,就是原产于四川和福建山地的兰花品种。
 
这便是一代伟人朱德与苏州的情缘,他三次到访苏州,给苏州留下了永久而又美好的回忆,更给苏州人民留下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