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杨靖宇印章”串起的往事

更新时间:2019-01-03 13:27:58点击:

作为杨靖宇印章的发现人之一,76岁的张元冲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印章发现的经过。
 
在通化县兴林镇境内有这样一块石碑,上书“靖宇印章发现地”,并制作了一个印章放大的模型,供人们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枚印章高3厘米、边长1.5厘米,印章上部雕有狮子纽,下面刻有“杨靖宇印”四个隶书字,如今这枚珍贵的印章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作为印章的发现人之一,76岁的张元冲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印章发现的经过。“1976年6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我在生产队干活,当时拿着锄头割草,突然听到‘哐当’一声,我低头一看,是一个印章。”张元冲回忆道,“第二天一早5点多,朋友来到我家跟我说,昨天发现的是杨靖宇的印章,我们都觉得很珍贵,就向生产队汇报后,把印章交给了民兵连长。”
 
那么,杨靖宇将军的印章为何会遗落在兴林镇?据了解,1933年末至1937年间,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东北抗联第一军、抗联一路军)转战在东边道,这期间位于兴林镇境内的河里后方基地对游击根据地起到了生活保障作用,他的印章遗失在兴林镇境内也就不以为奇了。
河里抗日根据地是1934年由杨靖宇亲自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创建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抗战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是1936年7月组建的中共南满省委机关和抗联一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1934年夏,河里根据地基本建成。独立师在磐石和那尔轰的修械所、被服厂、临时医院等单位都陆续迁到河里。
 
1936年6月末,魏拯民来到河里根据地会家沟,参加中共南满特委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7月初,与杨靖宇共同主持召开了中共东、南满特委及抗联第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著名的“河里会议”。河里会议在我省党的发展史和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会议组建的中共南满省委是共产党在我省的第一个省级领导机构;新组建的抗联第一路军,是我党在东北领导的抗日部队中最有影响和最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之一。
 
红色足迹不仅纪念着往日的惨烈与抗争,也激发了几代兴林人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在曲柳川村,昔日的河里后方基地已经变成了河里抗日展馆。展馆是2013年由村民刘福个人出资将自家院子改建而成的,共设五个展厅,分别为抗联人家、印记永恒、历史丰碑、红色记忆、抗联煎饼铺。整个纪念馆内通过陈列抗联时期的文物,还原了当年的“被服厂”“枪械所”“地下医院”等场景,反映了曲柳川百姓支持抗联部队、拥护抗联部队。
 
“我的爷爷刘义,曾秘密为杨靖宇的抗联部队送过情报,所以建立展馆也是完成爷爷和父亲临终的遗愿。”刘福说,“更重要的,是要不忘抗联战士,教育后人不忘那段困难艰苦的峥嵘岁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把抗联精神一代代地传下去。”
而在距离不远的大荒沟村的东山脚下,坐落着“白家堡子惨案纪念地”。用花岗岩雕刻砌成的纪念碑正面刻着“日伪统治时期死难同胞纪念碑”几个大字,背面记录着日本侵略者血洗白家堡子的恶行。纪念碑后不远,有一座高2米的坟丘,惨案中不幸遇难的400多位乡亲的尸骨合葬在此。
 
“1936年7月,抗联一部在白家堡子一带的山林埋伏,击毙11个日军。3天后,恼羞成怒的日寇调集通化、柳河等地日本守备军100余人及伪军一个营,对412名手无寸铁的百姓血腥屠杀,放火烧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白家堡子惨案’,惨案现场只有3人侥幸逃生。1965年通化县政府为死难者修建了纪念碑。”兴林镇红色旅游产业办公室主任刘娜现在也作为一名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基本情况,“通过我的讲解,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这段历史,对这个历史惨案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兴林镇人大主席丁崇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兴林镇注重红色旅游发展,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当地抗联史实、遗址,将红色抗联精神传承与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相结合,打造新型乡镇旅游模式。“3年来,兴林镇接待‘重走抗联路’的党员干部和团队大概在17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当地的遗址遗迹,增添一些教学场景,使文化、生态、红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抗联故事传承下去,让抗联精神得到弘扬。”丁崇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