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甘洒热血振中华

更新时间:2023-03-16 11:31:39点击:

‍‍

‍‍

甘洒热血振中华

 “男如是行去,觉得未来之神在预告男了,好像是说:你将上光明之路了,你将得到很适应的安慰了,你的前途是无限的,你的生命之流矢,将从此先射,你的生命之花,将从此开放。 ——何秉彝

 1926年5月28日,这本是个平淡的日子,但却因为一个年轻才俊而变得十分的凝重。

这一天,成都市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和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牛市口到皇城致公堂的大街两旁。让人感到无比诧异的是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悄然无声,所有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和当时阴霾的天气一样个个心情沉重。走在这支队伍最前面的是身着素服的两个妇女,一老一少,她们是婆媳,正是今天大家一起来迎接的主人公的母亲和妻子。他的儿子也来了,因为年岁太小,被自己的母亲抱在怀里。这个不足四岁的孩子毕恭毕敬捧着一个灵牌,上面写着:“五卅死难烈士何君秉彝之灵位”。

在迎接灵柩的队伍里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1921年春到1923年5月,一个从彭县怀着“实业救国”思想在成都市求学两年的热血青年,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击垮,毅然决然地辞别了满怀忧愁的双亲和满含热泪的爱妻与适哺1岁的幼子,千里迢迢沿长江而下,和同学一起来到东海之滨的上海,如今却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回归故里。

但所有的人都知道而今安详地躺在灵柩里的这位英雄,就是一年前发生在上海的“五卅”大示威演讲运动指挥总部的联络员、上海大学的学生何秉彝。

何秉彝牺牲的消息传到何家,全家悲痛万分,由于父母年迈,何秉彝胞弟何庸康即受父母之命,偕堂兄何绍文赴上海治丧。扶灵返川途中,各地为何秉彝举行了追悼会。

1925年冬,何秉彝烈士的灵柩运至重庆时,重庆市人民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1926年5月28日,何秉彝的灵柩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灵柩停放在成都高师致公堂,全市学生代表轮流守灵。5月29日和30日,成都国民外交后援会在成都皇城内的高师附中连续召开了两天追悼会,各阶层人士(主要是学生)都前去悼念这位“五卅”英烈

何秉彝烈士无疑是青年的楷模,能成为“五卅”惨案第一人绝非偶然。让我们一起沿着先烈成长的足迹,学习和继承先烈的遗志和革命精神。

乡间生活纯洁心灵

何秉彝,字念慈,1902年生于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黄水泉,与著名文学家艾芜是小学同学。出身于地主兼商人家庭。1914年随父母迁居四川彭县。

幼年的何秉彝生活在农村,父亲在清流场经营染坊生意,同时兼理乡下田业(其父名下有良田60余亩)。何父宅心仁厚,做染坊生意信奉诚信为本,以质取胜;出租田地坚持互惠互利,并且能根据收成的丰歉对租户进行田租的减缓免。因此,何父的染坊生意与田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当时的清流场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确确实实可以算是殷实人家,而且在当地得到寻常百姓的普遍尊重。

何秉彝6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到当地一个比较有名的私塾读书。何秉彝对人谦恭有礼,加上天资聪颖,好学善思,虽然平时话语不多,但言语中时时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所以深得老师学伴的喜爱和邻里乡亲的赞许。

何秉彝见证了父亲诚信做生意,生意越来越好的过程——这让何秉彝明白了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会有好结果的道理;何秉彝也曾随父亲到租户家收田租,亲眼目睹了当时农民靠天吃饭,常年劳作不息却往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尴尬境遇——这也让何秉彝感到无比的茫然。

何秉彝生活在一个温馨慈爱的家庭,耳濡目染,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诚信正直的种子;何秉彝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凋敝的年代,扶贫济困,改变民生的思想潜滋暗长。

举家搬迁初露锋芒

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何父望子成龙,期盼着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把自己靠勤俭持家、诚信经营创下的家业发扬光大。他知道儿子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清流场已经不能满足儿子的成长需要了。于是何父做出了一个对于何秉彝来说非常重大的决定,举家从清流场迁居到彭县联升巷。自此,何父便改营纸铺和粮米生意,同时兼理乡下田业,何秉彝也从清流场的私塾转入了彭县闽省高级小学学习。这是1914年的事情,当时的何秉彝刚刚12岁。

1918年8月,何秉彝考入了彭县县立中学校(旧制)十三班学习。何秉彝学业优异,深得师生推崇。他为人正直,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乐于助人。凡同学中有困难的,他必乐于相助。有一次他发现学校的伙食团中有人贪污,侵吞学生的伙食款,别人都不敢声张,他义不容辞地向学校揭发,使校方不得不对此事严肃处理,从而改善了伙食,获得学生的普遍赞誉。

何秉彝从这一事件中懂得了要争取正当的权益需要斗争,需要有人挺身而出!

实业救国求学成都

1921年,何秉彝在彭县中学毕业了。学业优异的他自然要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但读什么学校呢?这让何秉彝犯难了。童年在农村生活的何秉彝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他看到自己的父亲不像其他的地主一样对农民盘剥,可农民辛辛苦苦劳作还是度日维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兼天下”,在读私塾时这种思想已根深蒂固的烙在何秉彝的脑子里了。对!要想改变中国的现状,发展实业是必由之路。于是,何秉彝怀着“实业救国”的抱负,考入了成都工业专科学校。

在成都求学期间,何秉彝参加了当时在成都颇有影响的进步团体“学行励进会”。他是骨干,组织学友进行读书活动,关怀国事。

认清时弊辗转上海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四川已经没有辛亥革命时期保路风潮那样热烈的革命气氛,革命潮流已经消退,四川的上空笼罩着层层阴云。各派军阀在四川各地割据,连年混战,使地方糜烂不堪。教育界的腐败现象也层出不穷。何秉彝慨叹地说:“施教者善良固有,而难堪者则实多。”何秉彝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思想豁然开朗,视界为之开阔,决心走出闭塞的四川,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上海或北京学习。他反复向父母解释:“男之所以欲出外,为将来计,非为眼前荣、目前誉。男将来能否成为有用之人,皆此一举也。”“在此四川半生半死之学校中”难以“成为有用之人”,难以求得“为将来谋利益,增幸福的学问”。1923年5月,他和同学一起来到东海之滨的上海。

初受洗礼认识飞跃

何秉彝出川之后,先住在杭州补习英语等课程。1924年初,他经同乡李一氓的介绍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科班学习。同年三月,何秉彝与李一氓等六个彭县同乡发起组织了“彭县旅沪学会”。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组织“彭县旅沪学会”的“最大目的是要对于本县有所贡献,一般三皇时代的人的脑筋,要与他改换了,教育上要将不对的地方与他改造过,输送些新文化教育来。学生界及学校的办理,要指导他们。有志外来的人,要加以引导提携。”在这段时间里,通过书信鼓动杨石琴、杨达、何绍文等亲友先后到达上海求学,并在他的影响下相继参加革命工作。何秉彝旗帜鲜明地主张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对封建礼教做了深刻的批判。他在给父亲及妹妹的信中多次提到“男的主意是想要将五妹或六妹任意弄一个出来,以实行心之所志,引她去光明之路”;鼓励妹妹“自动醒悟起来”,勇敢地“奔出黑暗的旧家庭,不再受旧礼教的制裁”,摆脱“旧式闺阁女儿的地位”,“与男子相等,同一地位过人。”

在上海大同大学,何秉彝的思想受到进一步洗礼,逐步向共产主义理想迈进。

追求真理找到归宿

由于上海大学当时有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等党团中央的负责人在那里任教,何秉彝进入上海大同大学不久,就对上海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特意去上海大学听邓中夏、瞿秋白等的演讲。从此,何秉彝开始接受党的教育,也开始意识到中国人民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科学才能发展,中国才有希望。于是,何秉彝不顾一心渴望儿子学得赚钱本领借以光宗耀祖的父亲的强烈反对,决意改上上海大学,潜心学习改造社会的学问。何秉彝在回复父母及亲友的多如雪片的反对他进入上海大学的信件中,这样阐述自己决意要读上海大学的理由是:“目前我国外遭帝国主义侵略,内受万恶军阀之蹂躏,吾人陷此水深火热之境地,欲求救国救民,舍行国民革命外,其道无由。致力自然科学,虽有相当价值,然非此时所需也。”“大人唯一的主张,最大的目的,和至切实的见解,只希望男读个如北大、东大、北洋、南洋和唐山等有虚誉假衔的国立部立大学,在修学时,可以无意味的脍炙人口,毕业后,可以用内虚外实的资格去麻醉人,拿一张不值钱的假饭票去欺骗人”。他详细地陈述了自己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学的原因:“男何以要研究社会学?因为男现在是二十世纪的新青年,不是十九世纪的陈腐的以文章为生,以科举为目的的老学究。生在这二十世纪的社会里,便要为二十世纪的社会谋改造,便要为二十世纪的人民谋幸福。……”“男又何以不到别的地方,一定要住上海呢?因为北京、天津的环境太恶劣了,太污秽了。上海是世界文化荟萃之区,并是东南第一市场,新潮流的波及,光亮的透射,要算中国土地的先觉,在此地虽然比较多花费几文钱,而相信所得的代价,所享的进益,实在要比旁的地方所得所享的超出百倍。即使多耗费几文钱也是大大的值得了。……要想男到那秽恶的北京天津去住与男的意志毫无关系的国立或部立大学,学点官僚的资格,染些政客的派头,毕业出来,奔走乞怜于侯门之下,丧心病狂与名利之场,为他人作嫁衣裳,抢几个造孽钱,挣点子假名虚誉,是万万不能的。”

1924年8月,何秉彝如愿以偿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他在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指导下,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孜孜追求真理,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924年10月10日,全市各界群众在北河南路天后宫举行国庆纪念会,国民党右派纠合工贼流氓大打出手,将上台演讲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的黄仁(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生,中共党员,四川富顺人)从高台上推下以致重伤。何秉彝当场也遭毒打,眼镜被弄坏,钢笔被抢走。上海大学学生多人受伤。何秉彝不顾自身安危和同学一起将黄仁送往医院急救,黄仁终因伤重不幸牺牲。这是一个国民党右派严重挑衅的事件。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中的共产党员和上海大学等各校都提出严重抗议和斗争。何秉彝筹备了上海大学的追悼黄仁大会,并在大会上报告了黄仁牺牲的经过。他还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哭黄仁》诗:“我的爱友黄仁呀!你死了;作革命之先锋,为青年的模范而死了,我只有将泪珠儿尽洒,眼帘儿揉烂!不,尽我这残生,继你的素志,为革命而战!”表达了他将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实现自己的信念,至死不渝。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谈判,途经上海,何秉彝和上海大学的同学以及全市学生到码头热烈欢迎孙中山。1925年初,何秉彝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的秘书、共青团上海地委组织主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上海大学学生和全市人民都分别召开了盛大的追悼会。何秉彝在上海大学的追悼会上沉痛地宣读悼词:“我们追悼孙中山先生,不但以泪,更要以血;不但在目前,必须坚持永久!要振作精神,加倍努力,向一切反动势力进攻,使革命早日成功!”

至此,何秉彝已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浴血奋战献身“五卅”

何秉彝有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更加自觉地以民族解放为己任,舍生忘死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他不分昼夜为革命事业奔忙。他的父母和妻子日夜思念他,再三来信,希望他回四川家里一次,也可看看已满三岁活泼可爱的儿子。但是,他考虑再三,回信说:“革命高潮已经来临,决不能丢下工作和学习回家探亲。暑假不能回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当然是很高兴的,但不如留在上海意义大。留在上海可以读更多的书做更多的事。等三年后,毕业了回家也不迟。若今后工作需要,迟几年回家也不要紧,一切应以工作为重。”表现了以革命为重的崇高的思想。这封信才寄出两个月,何秉彝就在上海南京路上牺牲。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的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同时杀伤工人10多人,激起全市人民愤怒。5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运动发展形势,及时决定进一步动员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内宣传声援工人,被英帝国主义拘捕100余名。

何秉彝是这次大示威演讲运动指挥总部的联络员。他站在南京路新世界至抛球场一段队伍前头,边行进边讲演。这时,巡捕房开始到处捕捉演讲队员。何秉彝不顾个人安危,四处传达总部通知演讲队向南京路汇集,营救被捕同志的命令。南京路上已是人山人海,各路演讲队还在继续向这里汇集,市民大量涌向南京路,与巡捕发生冲突,同时营救出被捕同志。

这时传来消息说新衙门关了不少被捕的群众。何秉彝与二区二分部演讲负责人沈田便指挥游行队伍向浙江路涌去。行至贵州路,队伍又遭巡捕阻拦。何秉彝带着几个会英语的同学斥退巡捕,队伍又继续前进。这时,一群印度巡捕在英国巡捕头指挥下,向示威群众开枪扫射,何秉彝和不少人中弹倒下。当场死亡13人,伤者无数,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31日下午2时22分,年仅23岁的中共早期党员何秉彝在上海仁济医院去世。

何秉彝烈士的一生是短暂的,虽然他远离我们而去,但他以民族解放为己任,舍生忘死地为共产主义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却永存大地。

链接:“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这一天而得名,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要求收回租界,此举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不料,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