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平凡之中见伟大——记周新平烈士

更新时间:2023-01-26 11:30:02点击:

平凡之中见伟大

——记周新平烈士

荣宣

周新平同志,生前任马道镇党委委员、人民武装部部长。1993年2月7日下午3时40分,在组织指挥抢救马道渔业公司搁浅渔船的战斗中,英勇献身,时年35岁。

周新平同志系龙须岛镇小西村人,1958年3月11日出生,1978年3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龙须岛镇农技站技术员、生产助理员、信访办公室主任,1992年8月调任马道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周新平同志积极进取,工作出色,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意志顽强,知难而进;在物质利益面前,不沾不贪,廉洁从政;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周新平同志生前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党的基层干部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高尚品质。

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周新平家买了一台旧拖拉机。其实,在他们家,只有周新平的母亲分了半亩口粮田,因此,拖拉机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帮助其他困难户上。

1990年麦收季节,阴雨连绵,为了帮助群众抢收小麦,周新平开着拖拉机,连续几天不分黑白地干。谁家地里有捆好的麦子,他就把拖拉机开到谁家的地头,帮助装车拉回家去。小麦抢收结束后,他人累瘦了,眼睛也熬红了,村民们看着他那憔悴疲惫的样子,心痛地说:“新平为了帮助俺们抢收麦子,把身子都豁上去了。”

有一年秋天,周新平利用傍晚时间为本村一位群众耕地。耕完之后,看到泊南村村民袁义夫妇正在附近刨地,就主动把拖拉机开过去,要为袁义耕地。袁义还以为刚才耕完的那块地是周新平的,就说:“你的地还没摊平,我怎么好意思麻烦你呢?”周新平说:“那也不是我的地。镇机关干部都下乡搞三秋生产,我帮助你们也应该。”说着,他就把拖拉机开到地里,借着月色把地耕完。周新平用拖拉机帮助群众干活,算起来有十个年头了,仅维修拖拉机和买油料的费用每年也得贴上上千元。

1990年初冬的一天深夜,小西村渔民周炳金14岁的女儿周燕群患了急性扁桃体炎发高烧。周炳金出海作业不在家,他妻子抱着病痛难忍的女儿,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焦急万分,急难中她又想起了周新平这位好兄弟。她匆匆敲响了周新平的家门。周新平问明情况,急忙赶到周炳金家中,用自行车推着燕群赶到镇医院,忙着找医生诊断、打针、服药,一直守到黎明,看着小燕群病情没有危险了,才离开医院。

有一年初夏时节,天气干旱,不少群众播种的夏玉米没有出全苗。周新平发现后,就打听这些地块是谁家的,并登门统计需用种子的数量。接着,又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乘公共汽车到市种子站采购了玉米种子,分别送到群众手中,使缺苗的地块及时得到补种。他发现群众对使用农作物新品种积极性很高,就利用节假日、外出开会和出差等机会,经常为群众采购各种种子,并热情传授种植技术、通报信息,为群众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帮助。

1988年秋季,小西村群众庭院饲养的水貂发生了流行病。周新平发现后,急忙请教养貂技术员,并查找资料,配制药品。一天傍晚,周新平正在给自家的水貂灌药,邻居王桂玉找到他说,他家的水貂病得很重,想打听一下怎样治疗。周新平听到后二话没说,立即放下自己的活,带着器具和药品,赶到了王桂玉家。周围的群众知道了,也都来找周新平。就这样,他为村里很多群众治好了水貂,而他自己家的水貂却因治疗不及时受到了损失。

周新平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1984年春天,他下乡检查春播情况,发现蒲家泊村一位村干部的春花生还没有播种。他知道这位村干部是到上海为村里购买注塑机去了,如果等他回来,必然延误播种。想到这里,周新平就主动与几名同志商量,去这位干部家,取来种子和农具,来到地里干了起来。这位干部回到家里时,还一直惦记着播种花生的事,妻子说,人家老周早帮咱种完了。

周新平在龙须岛镇负赉信访工作的八年间,认真学习信访政策,刻苦钻研信访业务。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全镇22个村、6个渔业公司和10个镇办企业建立了信访领导小组,健全了“横到边、纵到底”的信访网络,完善了上访、回访、下访、接访制度。他探索出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在1990年召开的全省信访工作理论研讨会上,被称为“龙须岛模式”,予以肯定并推广。他本着上为领导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原则,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狠抓信访治本措施,超前预测、超前工作,把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1988年6月,龙须岛渔业公司职工李光洋在海上遇难。其父亲与妻子因为财产问题发生纠纷,虽经有关单位多次调解,也未能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当时其父亲情绪非常激动,扬言“如果这件事不给处理好,我就豁出去了,非拼个鱼死网破不可!”眼看事态就要恶化。周新平得知这一情况后,一边安慰老人要冷静,要相信党和政府,千万别太冲动。一边走访龙须岛渔业公司和所在村,认真听取公司领导、村干部和邻居的意见,并积极与司法部门配合,妥善地进行了处理,使双方都非常满意,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

1989年,蒲家泊渔业公司职工唐洪峰因公遇难,其妻石敬秀与公司就抚恤金的问题达成协议。后来因种种原因,公司未能按照协议执行。1992年3月,石敬秀来到镇信访办公室,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周新平先后三次骑车到蒲家泊渔业公司,进行了认真调查,多次与有关方面进行协商,最后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石敬秀非常感激,买了两条烟和两瓶酒表示答谢,被周新平婉言谢绝。

在一次下访中,周新平了解到,小西村退伍军人李升炜因有关证件遗失,应该享受的待遇一直没能得到落实。他马上与民政局和武装部取得联系,查阅原始档案,进行走访调查,找到了许多证人,忙了几天几夜,整理了大量证明材料,上报到上级民政部门,终于按照规定落实了政策。李升炜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周新平正是凭着一颗炽热的心和满腔的工作热情,在他负责信访工作的8年间,龙须岛镇年年被评为“无越级上访、无重信重访、无信访积案”的“三无”乡镇和“荣成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1991年还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也在1989年和1990年两次被评为威海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199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992年8月,周新平调任马道镇人民武装部部长后,他白天骑着摩托车挨村调查,了解民兵连队建设情况,晚上回来认真学习武装部工作业务和《民兵工作条例》,翻阅档案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武装”请教。不长时间,周新平就由武装工作“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1992年10月份,全市征兵工作全面展开。镇武装部只有他和干事小孙两个人,小孙还兼任镇委组织干事、档案员,再加上他是第一次搞征兵工作,人手紧、压力大。但是周新平没有提半个难字,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征兵工作中去。为确保把最优秀的青年输送到部队,周新平从报名、体检到政审,自始至终坚持原则,严格把关。燕泊村一位适龄青年,因条件不合格被淘汰,他带了两条烟来到武装部,求周新平通融通融,手下留情。当天晚上,周新平委托一位机关干部将香烟退给那位青年,并捎话说:“咱不讲那一套。条件够了,不送礼照样可以入伍;条件不够,送得再多也没用。”正是由于周新平同志敢于坚持原则的工作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马道镇选送的11名新兵全部合格,受到用兵单位和上级武装部门的高度评价。

十几年间,周新平不论是分内分外,也不管困难多大,压力多大,总是冲锋在前,迎难而上,从不推诿。周新平牺牲后,马道镇一位领导含着热泪感慨地说:“周新平同志是条硬汉子,从没有过打怵的事。在困难面前,他始终斗志昂扬,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也要往前闯。”

周新平,的确是一个不知啥叫困难的硬汉子。1992年3月中旬,龙须岛镇为发展旅游事业,在湖北省宜昌市订购了一艘游艇,准备在“92荣成国际渔民节”期间投入使用。当时离渔民节仅剩下一个月的时间,而宜昌距荣成陆路近3000公里,水路达5000公里,再加上海上天气变化无常,运回游艇的难度相当大。当时担任龙须岛镇信访办公室主任的周新平主动向党委领导请战要求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就这样,他与镇财政科梁新民一起承担了到外省的赶船任务。3月20日,镇里派车把他们送到青岛火车站,他们为了节省时间,节约开支,顾不得等候买卧铺票,急忙买了两张硬座票,经过30多个小时的颠簸抵达武昌市,当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他们顾不上休息,啃了口自带的凉干粮,又连夜乘车赶到宜昌市。回忆起宜昌之行的日日夜夜,梁新民说:在宜昌那几天,周主任确实遭罪了。人生地不熟,又想省点钱,真不容易。就拿买油来说吧,当时,宜昌市面上每吨油卖价2100元,确实挺贵。如果依着我,时间这么紧,贵就贵吧,反正咱带的钱足够用的,再说,报销绝对无问题。可周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挣俩钱不容易,咱能省一分就省一分。那几天,我俩跑机关,进企业,逢人就问,就连遇到商店售货员、旅馆服务员和汽车司机都要打听打听。终于找了个门路,以每吨1450元的价格买到了18吨油。仅购罐、买油、雇船员这三项,就节省两万多元。宜昌的事办妥以后,第二天就要往回赶。我知道周主任晕船,就背着他给镇上挂了个长途,请示书记,想让他坐火车回去,可他知道后,死活不肯。他说:“万一途中出了什么事儿怎么办?我放心不下。就是我躺在船舱里也要随船回去。”到了海上,风浪很大,平底旅游船,颠簸得更厉害。周新平呕吐不止,痛苦不堪,但他凭着顽强斗志和一心为公的精神硬是挺了过来,终于在4月13日将游艇安全赶回,提前一周完成了任务。

1992年10月份,就在征兵工作紧张进行当中,马道镇委根据周新平的工作能力和日常表现,决定将整顿渔业公司的重任交给他。渔业公司是全镇的支柱企业,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三分之一。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一度出现滑坡势头。为了征兵和整顿公司两不误,周新平起早贪黑,放弃了星期天和节假日。征兵任务圆满完成后,他把铺盖卷搬到渔业公司,从此吃、住、工作都和公司的干部职工在一起。调整领导班子,是一项极其复杂棘手的工作,对整个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真正能把勤政廉洁、开拓务实有事业心的人选拔到公司领导岗位上来,他多次召开各类人员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利用晚上时间,深入到公司干部职工家中了解情况。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镇党委同意,对公司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扭转了管理松散和经济下滑的被动局面。周新平在渔业公司工作的四个月里,始终把自己当做公司的一员,装海带、御鱼,哪里活脏、活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大家劝他别干了,他总是那句话:“咱们都是人,你们能干,我怎么不能千。”公司干部职工反映,周新平这个人,干工作不分黑白,四个月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有时节假日也是在公司度过的。同志们感到只要与他在一起,就有一种催人向上的感觉。

周新平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马道镇渔业公司业务单位很多,几乎天天都有人来客去。而周新平就餐的食堂,就设在公司招待所内。所以公司每逢招待客人虽不该他陪客,但其他领导都想照顾他随客人一同吃饭,但每次都被他婉言谢绝。

公司年产鱼虾一万多吨,而他却从没有私拿一条鱼,一个虾。10月24日,忙活了一天的周新平晚上下班要回龙须岛老家给妻子过生日。公司副经理王勇知道后,准备了点鱼虾,要他带回去腥腥锅。周新平诚恳地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但是,咱不能拿公家的东西,要是我拿点儿,你拿点儿,还不把公司拿穷了?”他坚持不要,只是拿着自己事先买好的大蛋糕,骑着摩托车走了。

后来,周新平的妻子要从龙须岛镇调到马道镇工作。妻子准备第二天到市里办调动手续。渔业公司的领导知道后,想给她派辆车,但又深知周新平的脾气,就事先没有告诉他。第二天早,公司派车到周新平宿舍,推说要到崖头办事,顺路把他妻子捎去。可是,到他家一看,周新平早就把妻子送上班车走了。周新平对家属这样,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他的家离马道镇40多里路,镇上和公司里车辆不少,可周新平从来不用。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路滑,周新平都是骑摩托车回家,从不沾公家的便宜。

在周新平工作过的地方人们都知道:不管哪里有危险,他都是第一个争着上,平时,他总是把方便和平安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1993年2月6日夜间,荣成市沿海刮起了10级大风。马道渔业公司停泊在烟墩角港湾的10条80马力木壳渔船,在风浪冲撞下,被抛在“花斑彩石”南侧的一群礁石上,如不及时抢救渔船就会严重毁坏。2月7日清晨,周新平没顾上吃饭就来到现场。查看情况后,立即召开公司干部和有关船员参加的紧急会议,成立抢险小组。这天是农历正月十六日,海面风力仍达8级。周新平先是组织人员用铁锚、木橛绷紧缆绳将船固定好,并将船上可移动的物品全部搬上岸,减轻船体重量,以备中午涨潮后拖运。而对损坏的船体,周新平心情非常沉重,他既为10条总价值200万元的渔船触礁损坏而痛心,又为鱼汛在即,耽误生产而焦急。中午开饭时,他匆匆忙忙到伙房拿了一块凉玉米饼子,吃着又来到抢险现场。

潮位不断上涨,抢险的战斗打响了。周新平跳上185号拖船,担任一线总指挥。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前四条船都顺利地拖回来了。在拖第五条船时,因输送缆绳的12马力小挂船上的人手不够,影响了抢救速度,周新平心急火燎,急忙又跳上在风浪中颠簸的小船,抓起缆绳就干起来。小船靠上触礁船后,他又跳上触礁船,动手固定拖船缆绳。具有抢险经验的船长曲炳全深知在这种情况下操作非常危险,就去夺他手里的缆绳,逼他下船,并说:“漏船拖进深水,万一有个意外,我可负不起这个责任。”周新平很自信地回答:“不,你们是人,我也是人,你们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现在最要紧的是上下一条心,极早把船拖回去。”他看到船员们面对触礁渔船的伤心和无奈,一边干,一边鼓励大伙说:“大家不要灰心,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赶快把船拖回码头,赶在春汛前修好,及早投入生产。”说完,又带领大伙干了起来。突然,“嘭”的一声,牵引缆绳脱扣了,承受着185号拖船全力牵引的缆绳,挣脱重载,像出膛的枪弹射向周新平的头部,周新平没来得及与朝夕相处的同事和亲人说上一句道别的话,就倒在了血泊中……噩耗传开,广大干部群众悲痛万分。马道渔业公司的干部职工泣不成声地说:“周部长为我们公司的事,没黑没白地忙活,临走时连顿饭都没顾上吃。”

周新平短暂的一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惋惜与思念。他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无愧于党和人民武装战线的优秀干部。他对待同志以炽热的情感温暖他人、温暖大家;他对待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哪里都闪闪发光。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1993年3月3日,中共荣成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向周新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模范武装部长”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