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回忆我的哥哥赵伊坪

更新时间:2023-01-11 11:30:04点击:

回忆我的哥哥赵伊坪

赵晓舟

赵伊坪,一九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河南省郾城县东街一个市民家庭里。他是我的胞兄。他于一九一八年入郾城县立高等学堂读书,一九二四年夏毕业。同年秋,经同乡资助并保送就读于北京育德中学。伊坪在这所学校里结识了彭雪枫、赵子众等进步青年。一九二五年育德中学被迫解散后,赵伊坪、彭雪枫等转入北京汇文中学继续读书。当时,伊坪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阅读了一些马列主义的书籍,积极主张实行科学与民主,打倒吃人的旧礼教。他还热心地阅读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以及《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并响应李大钊“中国青年向黑暗搏斗”的号召,决心投身到工农群众中去,为谋求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贡献一切。一九二六年经彭雪枫介绍,伊坪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八年春,伊坪被党组织派回郾城。后又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转赴武汉进入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重返郾城,同田方、蔡永龄等进行党的群众工作。他们相继在县城西南大刘店和城东北黑龙潭地区建立了农民协会,开展农运工作。在北伐军强渡沙河、攻克郾城县城和漯河镇的大好形势下,伊坪和康庆同、赵洗白、张光灼、宁香山、赵德风、董保重、谢梅村等,在郾城内筹建起郾城文化促进会(实际上是党的办事机构),并创办了一所平民子弟小学,对城乡青少年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当时,郾城的党组织动员革命青少年接管了基督教堂及其附属医院,并驱逐了洋人。平民子弟小学的大钢琴就是伊坪带领群众缴获的“战利品”。当时,他指着钢琴对学生们说:“苏联革命胜利了,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一个象牙箱”。伊坪用这样朴素而又形象的事例教育青年学生,使学生们深受鼓舞。

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党组织不能公开,即决定转入地下或到农村继续坚持斗争。当时,赵伊坪、董保重、王修理等经组织决定留下继续坚守平民子弟小学这块阵地。不久,伊坪和其他同志,在郾城高等学堂校长常寿峰的支持下,对县教育局进行了一场合法斗争,赢得了平民子弟小学和高等学堂合并的胜利。两校合并后,改称郾城第一完全小学,实行男女同校。随后,伊坪又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发展了一批团员,如田端,李国华和我,并在第一完全小学建立了团支部。这就为以后在郾城县立中学建立党支部做了组织准备。

一九二八年秋,国民党在郾城进行大搜捕,主要是追捕赵伊坪、赵一众、赵洗白三名共产党员。一时之间,军警荷枪实弹,恐怖气氛笼罩全城。可是,敌人并没有预料到,事先我们和几个青少年一起利用他们不注意的机会,混入国民党县党部,所以“三赵”早在敌人下手之前就安全转移出城了。伊坪平时非常注意密切联系群众,所以敌人先后几次追捕他,都在群众的帮助和掩护下得以脱险。如看守东城门的老地保陈文泰,利用敌人卫兵在城楼上的空隙,机智地放长了锁城门的铁链,把城门错开一条缝,让赵伊坪出城而去。有时,国民党军警驱使陈文泰带路到我家搜捕伊坪,陈为了迷惑敌人,故意乱加指点,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伊坪安全转移。有时,在危急的时刻,住在我家的黄包车上。工人陈遂金,用黄包车掩护伊坪出城,或者在晚上用粗井绳帮助伊坪坠城脱险。伊坪不畏艰险,英勇地坚持革命斗争。有时他隐藏在一个仅能容身的楼梯下,用芦席卷围着一盏小油灯,刻写文件和传单;有时,他一连几天隐藏在两幢楼房的夹道里,不吃饭、不喝水;有时,他潜伏在农村庄稼地里或城市坑道里,实在是吃尽了苦头;后来他全身长满了疥疮,行动困难,不得已才转移到舅父家的一个粮仓里,经过舅母和小表妹的精心护理,两、三个月才痊愈。

一九二九年,伊坪受党组织的派遣到驻扎西安一带的西北军作兵运工作,化名赵罗萍。一九三一年春,伊坪经朋友介绍到杨虎城所属西安警备司令马青苑部工作。由于西安地下党组织遭受破坏,伊坪与组织失去联系。一九三二年春,伊坪又经朋友介绍到山东新泰县鲁南第四民团工作。在这里,他和党员姚第鸿、王乐超取得联系。党组织决定由他负责在鲁南民团建立党的秘密组织。于是,他便交结朋友,宣传党的主张,培养积极分子,逐步发展党员,建立了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火种。

一九三四年,伊坪在商邱、开封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党组织派他到杞县任县委书记、豫东特委书记,公开身份是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教员。在此期间,伊坪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倡导抗日救国,还曾和进步青年姚雪垠等创办刊物,他以“灵芝”作笔名,在该刊上发表歌颂共产党,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华罪恶的文章,使很多青年深受教育和启发,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西安事变”后,赵伊坪离开大同中学。临行前,许多进步师生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集会欢送他。姚雪垠虽不是大同中学教员,也前来参加了欢送会。伊坪在会上讲了个很感人、很有诗意的小故事,象征党在向他召唤,祖国在向他召唤。后来,姚雪垠同志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加工成一篇《红灯笼的故事》,曾被苏联人译成俄文,收集在莫斯科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选》中。

一九三七年三月,伊坪到了山东,经张维翰介绍,进入聊城第六区专员公署担任秘书工作。专员范筑先曾称赞他是一个政治上很有见解的青年。伊坪联络爱国人士办了《抗战壁报》,张在聊城县城中心的光岳楼下,向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揭露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倒行逆施。在这时期,伊坪用“赵石越”为笔名,给上海《文丛》月刊写了不少诗篇如长篇抒情诗《嘱咐》,歌颂了一名踏上革命征途的青年。同年九月,赵伊坪在第三集团军政训处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工作。十月,日寇进逼济南,形势十分危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由赵伊坪以第三集团军政训处的名义接管了《民国日报》,并会同齐燕铭等同志创办了《救国导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山东军民的抗战热情。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日寇攻占济南,韩复榘不战而逃,赵伊坪与政训处有关人员一同撤至济宁、曹县一带。为了坚持鲁西北抗战,党组织于一九三八年初派伊坪、齐燕铭等人去聊城。赵伊坪到聊城后,先后任鲁西北特委统战部长、第六专员公署政训处秘书长、鲁西区党委委员、秘书长兼统战部长等职。

赵伊坪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主持创办了政治干部学校,先后培训了上千名爱国知识青年,为坚持鲁西北抗战贡献了力量。他经常到政治干部学校讲课,深受师生们的欢迎。伊坪还把自己的讲稿整理成《论抗日政权》一文,在聊城《战地文化》第二期上发表。他在文中阐明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歌颂了党的抗战建国纲领和政策。伊坪还是党的《抗战日报》社委员会委员;他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战形势的发展,经常撰写重要的社论和文章。他还为鲁西北特委和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政治部起草了一些重要文件和报告。一九三八年十月,伊坪起草了政治部工作报告,提交给由范筑先主持在聊城召开的鲁西北军政联席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鲁西北特委以政治部名义提出的《鲁西北抗战行动纲领》。伊坪参加了这个纲领的起草工作。在争取范筑先和共产党合作抗战,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创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五日,日寇侵占聊城,范筑先和中共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数百将士壮烈殉国,鲁西北特委在馆陶召开了扩大会议,并发出了给全体党员的紧急信,号召全体党员立即行动起来,团结广大群众,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坚持抗战,争取胜利。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文件就出自伊坪的手笔。

①一九七七年姚雪垠同志的回忆。

一九三九年三月初,中共鲁西区党委与八路军先遣纵队由冠县、馆陶向东挺进,三月五日在高唐琉璃寺与日寇遭遇,展开激战。当天下午,直属部队在转移时,与占据在许楼之敌相遇,遭敌袭击。伊坪与张霖之、赵镈、朱则民等乘马突围。伊坪身负重伤坠马,丢失高度近视眼镜,行动困难,不幸被俘。日寇对伊坪施尽酷刑,他面对凶残的敌人,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愤怒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万恶的日寇竟把他捆在枣树上,浇上煤油活活烧死。伊坪哥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二十九岁。

伊坪哥哥虽死犹荣,他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我一定以他为榜样努力奋斗,完成他的未竟事业,为振兴中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中国而贡献一切。

(许法执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