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

更新时间:2023-01-07 11:30:05点击:

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

李体煜

赵登禹,字舜城,一八九八年农历五月十六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县(现菏泽市)赵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14年从军于冯玉祥部。他智勇双全,屡建战功,逐级擢升到师长。1937年7月底,率部在北平南苑抗击日寇,不幸以身殉国,时年39岁。

赵登禹家庭贫寒。7岁时入私塾读书,他聪慧过人,好学不倦,很受先生称赞。但是由于生活所迫,他只念了两年书就辍学了。小小年纪,便整天跟着大人干活,却难得饱暖。

赵登禹自幼崇尚行侠仗义,杀富济贫的好汉。路见不平,好拔刀相助。那时候,富人子弟欺侮穷孩子是经常的事,只要赵登禹看见哪个小伙伴受欺负,必定上前打抱不平,为穷孩子出气,甚为乡邻称道。

13岁时,赵登禹拜当地颇有名气的武术师朱凤军为师,因他身长体健,膂力过人,又聪颖刻苦,不长时间,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赵登禹少年时期的中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家庭的贫困,阶级的冲突、民族的灾难,渐渐在他幼稚的脑海里打上烙印。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登禹慢慢懂得世上不平的事情多得很。为了铲尽人间不平,寻找穷人的出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他决心离家从戎。当时,冯玉祥将军的队伍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他拿定主意,投奔冯玉祥。

1914年初秋,刚满16岁的赵登禹,瞒着家人,约同本村的好友赵学礼、赵全德踏上去潼关的路途。他们风餐露宿十几天,跋涉一千五百余里,来到古城潼关时,冯玉祥已停止招收新兵。赵登禹和伙伴们并不甘休,围着长官软缠硬磨,不厌其烦地申述自己立志当兵的迫切心情。长官被他们缠得没办法,只好把他们编在陆军第十六混成旅一团三营佟麟阁连当副兵。按规定,副兵只吃粮,不发饷。赵登禹可不在乎,他说:“我来当兵,不为发财,只图报国!”

赵登禹当兵后,由于他作战勇猛,胆大机智,又有一身超群的武艺,很快得到冯玉祥的赏识,不久被冯玉祥选为随从(传令兵)。

1915年,赵登禹随冯玉祥部进入四川,后转战河北、江西等地。1921年冯玉祥第二次进驻陕西。当时的陕西,土匪豪强各据一方,其中土匪郭坚的势力最强,拥有数千人枪,占据凤翔、岐山一带。他自恃兵多地广,经常胡作非为,残害百姓。

一天,冯玉祥得知其上司陆建章的眷属被土匪洗劫污辱一事与郭坚有关,异常气愤。便与陕西督军阎相文密约,设“鸿门宴”,诱杀郭坚,为陆建章报仇雪恨,为当地群众除害。

8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冯、阎在西安讲武堂内宴请郭坚。冯在讲武堂内外布下伏兵。开宴后,有个伏兵不小心将屏风碰倒,郭坚大吃一惊,见势不妙,起身便走,伏兵上前阻挡,但未能拦住。这时,郭坚带来的二三十个护兵也准备掏枪上前。在这紧要关头,赵登禹眼疾手快,一跃而上,施展武功,三拳两脚将郭坚按倒在地,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郭坚毙命后,当地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官兵们佩服赵登禹胆大艺高。冯玉祥对赵登禹也更加信任了。1922年赵登禹升任排长,1924年随冯玉祥部驻北京南苑,冯发动北京政变时,赵登禹又升任连长。

1925年10月,已升任营长的赵登禹又协助冯玉祥的亲信、第二师师长、甘肃代理督办刘郁芳,消灭了甘肃地方顽杂代表人物李长清,为第二师进驻甘肃打下了基础。

此后不久,赵登禹被提升为团长。1927年6月,冯部表示服从武汉国民政府,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赵登禹任该集团军旅长,率部出潼关,开入郑州、开封等地,1928年任国民党军二十七师师长。1929年,蒋介石借编遣部队为名,排除异己,赵登禹被降为旅长。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赵登禹站在冯玉祥一边,又担任了师长,并率部参战。10月,冯、阎军败,冯玉祥余部改编为第二十九军,赵登禹再任该军三十七师一〇九旅旅长。

1933年1月3日,日寇占领了山海关,接着于2月25日开始进攻热河。这时,国民党政府惊慌失措,急令二十九军开赴长城御敌。3月6日,二十九军奉命守卫冷口至马兰峪长达300余里的长城防钱,其中包括董家口、喜峰口、罗文峪等要隘。3月7日,二十九军先头部队到达三屯营(喜峰口南60里),8日部队奉命按管喜峰口防务。3月9日下午4时左右,日寇趁二十九军接防之际,以服部、铃木两个旅的步骑炮联合部队直扑喜峰口而来。傍晚,敌人占领喜峰口高地,居高临下,对他们十分有利。这时三十七师特务营赶到,立即投入战斗。在战情异常危急的情况下,军长宋哲元急调赵登禹等三个旅前去增援。10日晨,赵等率部先后到达距喜峰口约20里的泺阳城。这时,喜峰口形势十分危险,二十九军部分部队已向后败退。赵登禹见此遂挥动大刀,率部队冲向前去,将敌堵住。共余两个旅向两翼增援,配合行动。当赵登禹率部向敌人勇猛冲杀的时候,不料腿部负了伤。大家劝他下来,他说:“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他忍着伤痛,咬紧牙关,坚持激战了一天。

面对强敌的进攻,赵登禹认真分析了战场的形势,认为与敌硬打硬拼,对我不利。于是他便指挥部队,实行机动灵活的夜战、近战,采取迂回包围袭击的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赵登禹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率部从潘家口绕至敌左侧后,攻击喜峰口西侧高地之敌。接着,他又率部连夜出发,到达敌特种兵宿营地和炮兵阵地。为了便于指挥,赵登禹命令战士翻戴帽子,胳膊上缠块白毛巾做记号。等大队人马到齐后,赵登禹一声令下,奋勇向敌人冲杀。霎时间,枪声四起,杀声震天,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乱作一团。这次战斗,炸毁了敌人许多大炮、坦克,焚烧了大批辎重粮草,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延缓了敌人控制长城的进程。日军不得不承认在喜峰口遭受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喜峰口战役不久,赵登禹因战功卓著晋升为一三二师师长。

1933年秋,赵登禹部奉命进驻张北县。在“收复失地”,“雪我国耻”等口号鼓舞下,赵登禹命令二一七团,向独石口、沽源等地进军,驱逐了伪军李守信的骑兵部队,收复了失地。这是继喜峰口大捷之后,又一次重大胜利。

1936年1月南京国民党政府授予赵登禹陆军中将军衔。5月他任河北省第四区司令,12月又兼任河北省政府委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赵登禹部奉命开入北平近郊团河一带。当时,日本华北驻屯军只有6000人。在北平地区仅驻有一个联队的兵力,其余分布在天津、唐山、山海关铁路沿线。而二十九军在平津地区却拥有五个师三个旅,10万多人的兵力。以这样大的兵力,对付日本华北驻屯军,是完全可以获胜的。但是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屈从蒋介石政府妥协退让的政策,力图与日军谈判解决,结果贻误了战机。日军则利用和谈之机,调兵遣将,向华北大举增兵。7月下旬,日军在平津一带的兵力增加到10万人,并在完成对平津的军事包围之后,于7月26日,攻占了平津之间的战略要地廊坊。日军一方面向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限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于28日午前从北平附近撤退完毕,另一方面积极准备进攻南苑。28日,日军集中机械化部队,配以空军,向驻南苑的二十九军举行大规模的进攻。佟麟阁(二十九军副军长)、赵登禹将军亲临南苑前线,指挥部队英勇抗击。当日军行至离赵登禹部队的阵地200米处时,赵登禹一手紧握驳壳枪,一手挥动大刀片,大吼一声,率众向敌军冲杀过去,刀枪相搏,杀声震天,炸弹轰鸣,硝烟弥漫。众将士见师长亲自冲锋陷阵,士气倍增,一鼓作气,把日军驱退了一里多路。

南苑一带是平原,无险可守。在日军的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守军伤亡惨重,但他们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由拂晓战至过午,士气激昂,拼搏冲杀,前仆后继。在争夺大红门的激战中,副军长佟麟阁不幸阵亡。赵登禹奉命指挥部队向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日军一部利用青纱帐先我潜占大红门,并在公路两侧架设机枪猛烈扫射,上空又有飞机盘旋轰炸,以密集的火力封锁了道路。当赵登禹亲率一排士兵冲杀到距大红门不远的黄亭子时,身中数弹,血流如注,壮烈殉国。

赵登禹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首批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之一。为了纪念他,抗战胜利后,北平市政府把崇文观至太平桥的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198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又把位于卢沟桥畔的赵登禹之墓修葺一新,并重立一碑,以永远纪念他。

赵登禹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有一首诗写得好:

一代虎将性刚尤,

赤胆忠心向神州。

杀尽日寇平生愿,

甘洒热血报国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