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19 11:31:04点击: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王本刚
高 星
王本刚,山东省威海市羊亭镇杜家庄村人。1943年参加革命,194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在战斗中曾荣立二、三等功各4次,1946年获师“甲等模范工作者”,团“战斗模范”、“练兵模范”、“学习模范”、“拥政爱民模范”、“尊干爱兵模范”、“模范党员”等称号。1948年2月,华东野战军授予他“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不幸牺牲。
一
王本刚,乳名凤举,1925年6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里。少年时代的王本刚,为了全家的生计,七八岁就跟大哥和姐姐下地劳动,上山割草。繁重的劳动、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毅力。他从小就爱听老人们讲述威海的过去,从明朝威海设卫屯兵防倭寇到中日甲午战争威海军民同仇敌忾杀日军;从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士杀敌报国壮烈捐躯,到刘荆山、于冠敬等民族志士聚众抗英、保家卫国,他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够。他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就该像邓世昌那样,以“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去为祖国而战,为民族献身。
1939年的一天,是王本刚难以忘记的一天。这天的早晨,日寇突然包围了杜家庄的邻村李家疃。这些衣冠禽兽,把全村的30名男人都集中起来,赶进一条山沟里,然后架起机枪,一阵狂扫乱射,顿时血流成河……除3人幸免外,其余全部遇难,随即日寇又将全村的财物洗劫一空,将所有的房屋烧成一片焦土。王本刚耳闻目睹了日寇的这一暴行,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火种,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拿起刀枪,向日寇讨还血债!
1943年,王本刚18岁了。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动下,胶东人民组织起来,纷纷奔向抗日战场。12月的一天王本刚的父亲从烟台回来看家,王本刚把参加八路军的想法告诉了他。他便对本刚说:“本刚啊,眼下到处是日本鬼子,你到哪儿去找八路?你哥已进了咱八路的地下兵工厂,你姐也出了嫁,爹又不在家,家里的事全都依靠你哩。你这一走,谁照顾你妈和弟妹呢?”听父亲这么一说,王本刚心软了,但参加八路军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动摇。几天后,王本刚趁到地里干活的机会,悄悄离家来到羊亭区区中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二
为扩大抗日武装力量,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威海抗日大队从各区中队选拔了一批优秀战士,充实和改编为威海独立营。王本刚虽加入区中队才几天时间,但他机智勇敢,也被选加入了独立营。
1944年4月29日,威海独立营夜袭羊亭伪据点,一举攻克并俘敌30余人。在战斗中,王本刚奋勇杀敌,缴获了两支步枪,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
打完仗后,部队奉命向西南山区转移。当路过杜家庄村头时,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到村头为战士们送行。王本刚的母亲和弟弟,也站在人群中。
“哟,那不是王家的凤举吗,真不赖。”有人眼尖,老远就认出了走在队伍中的王本刚。
“儿啊……”
“二哥……”
母亲唤儿情切切,弟弟呼兄意绵绵。王本刚多想停下脚步,安慰一下受疾病折磨的母亲,叮嘱几句年幼的弟弟。然而,部队在行进,新的战斗正等待着他们。他向母亲和弟弟挥挥手,喊道:“妈、弟弟,你们放心吧,等打走了日本鬼子,我一定回来看你们……”一边说着,脚步不停地走远了。
同年8月,东海军分区集中文东、文西、荣成三县独立营,挺进威海。威海独立营、公安局特工队和当地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发起了强大的秋季攻势。至9月上旬,先后攻克了24处据点,消灭日伪军400余人。在这几次战斗中,王本刚冲杀在前,主动要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战斗任务。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首长的好评,战友们的信任。部队党组织根据他入伍一年多的表现和本人的多次申请,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本刚随同所在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9纵二十七师八十一团。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参加了楼子底、道头、沟子崖、大麻湾等战斗,屡建功勋,被首长和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战场上的“王老虎。”
1946年在胶东楼子底战斗中,王本刚一马当先,挥动着驳壳枪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接连射击,弹无虚发,一连打死4名敌人。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战士们奋勇出击,打得敌人死伤累累,狼狈逃窜。
1947年在胶东道头战斗中,王本刚所在营担任主攻任务。当时,他作为营的副教导员,分工负责预备队,留在后面待命。战斗打响后不久,负责前沿指挥的营教导员便负了重伤。王本刚闻讯后,立即赶到前沿,主动担起了指挥员的责任。他组织担任主攻任务的八连,及时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从而保证了战斗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大麻湾战斗中,王本刚带领部队担任抢救伤员的任务。因途中迷失方向,误入敌阵,遭到敌人的围攻。在密集的炮火中,王本刚沉着冷静,一面指挥部队进行还击,压制敌人火力;一面不顾危险,仔细观察敌火力部署情况。他看准了敌火力薄弱部位后,立即带领部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转移到安全地点。当他得知附近一个村子已被敌人控制,还留有我军部分伤员时,心里非常着急,因当时的情况,对我十分不利,如去抢救伤员,就要冒重新被敌包围的危险。此时此刻,王本刚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伤员们的安全。经过周密的思考,决定采取快速的打法进村抢救伤员。他带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村去,未等敌人缓过神来,他已带领部队救出伤员远走高飞了。
四
王本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王本刚入伍前因家贫,没上过学,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书识字,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他的身上,总是带着书、纸和笔,不管是在驻地还是在作战间隙,只要有一点时间,就拿出书和本子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不仅可以看书读报,还可写出战斗总结、情况报告等文章。
通过学习革命理论,使王本刚学到了更多的政治理论,他还认识到:相信、依靠、宣传群众,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他经常教育战士们要密切联系群众,遵守群众纪律、关心群众疾苦。部队每到一处驻地,他都带头为群众挑水扫院子,同老乡拉家常,深入做群众工作,处处同群众打成一片。部队临出发前,他挨家挨户地进行检查,看借的东西是否送还,地打扫干净没有,老乡家的水缸满不满,询问老乡对战士们有什么意见,有没有违反群众纪律的地方……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战士们与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
王本刚视群众为父母,更把战士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他当干部后,从没为自己搭过铺,始终与战士们同吃同住。行军途中,他总是把马让给病号骑,帮助体弱的战士背背包、扛枪炮。到了驻地后,他很少休息,不是去查铺查哨,就是去替战士站岗。因他热情坦率,平易近人,处处关心爱护战士,从而受到了战士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平时,战士们都把他看做是自己的兄长,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他帮助解决。
五
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一开始,王本刚所在华东野战军九纵二十七师八十一团三营担任团的第一梯队,奉命截击由海州向徐州龟缩之敌。王本刚带领全营指战员经过一夜130里的急行军,于11月9日天亮前及时赶到了预定伏击地点。但敌人改变了原行军路线,使我部扑了空。
王本刚遂与营、连干部一起,认真分析了面临的形势,他认为,现在部队远离团指挥所,派人回去联系恐怕短时间回不来,而就地待命或带部队返回原出发地,则会错过战机。经过分析和研究,大家一致同意趁天未亮,向附近驻有敌军的林家圩子发动袭击。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王本刚带部队悄悄向村里摸去。接敌后,他一声令下,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尚在梦中的敌人措手不及,乱成一团。许多敌兵连裤子也没来得及穿,便稀里糊涂当了俘虏。这一仗,三营不仅重创了敌军,俘虏敌军500余人,还截敌一部于堰头镇,为兄弟部队全歼这股敌军赢得了时间。
12月4日,奉命追击敌人的三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终于在练楼附近追上了敌人。王本刚带领部队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旋即向敌人发起猛攻。他率七、八两个连,从练楼的西北方向迅速突入村内。前后仅用了一个小时,便全歼了练楼之敌,活捉敌徐州警备旅旅长王平南及残部2000余人。龟缩在练楼以东的国民党新五军二百师为摆脱三营的钳制,于12月5日以一个团的兵力在炮火和坦克的掩护下向练楼发起猛攻。敌步兵几次涉水过河逼近村边,都被三营打退。由于敌众我寡,在武器装备上又相差悬殊,战斗打得相当艰苦,部队伤亡很大。在战斗中,营长不幸牺牲,王本刚的右臂也挂了花。但他为了完成团首长交给的阻击任务,不顾个人的安危,指挥部队顶住了敌人的轮番进攻。王本刚还组织部队对敌人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他带领战士们,通过就近喊话、散发传单等形式,向敌军官兵宣传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和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为了争取更多的敌军官兵放下武器、弃暗投明,他还多次冒着敌人的冷枪冷炮,在距敌前沿30多米的地方,手持话筒向敌喊话。在他和战士们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有100余名敌军士兵向我投诚。
过午时分,团指挥所派了一名通信员到前沿阵地传达命令,要三营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守住阵地。王本刚让通信员转告团首长:“三营虽只剩下40多人,但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敌人就休想从阵地上跨过一步!”为了使团首长放心,他叮嘱通信员,千万不要说他负了伤。说话间,敌人狂呼乱叫着再次扑了过来。王本刚左手持枪,组织部队进行还击。顿时,阵地上又变成了一片火海。经过一整天的激战,三营仍然坚守在阵地上,死死地咬住了敌人,并截断了敌人的退路,使敌新五军二百师成了瓮中之鳖,终于被我军全歼。
1949年1月9日,上级下达了追歼残敌的战斗任务。王本刚立即带领部队,直扑张庙堂。战斗打响后他高喊着:“冲啊!杀呀!”就像下山的猛虎一般,率先向敌人冲去。就在这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他摇晃了一下身子,猛地扑倒在地上……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王本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牺牲后的第二天,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王本刚虽未亲眼看到这次战役的胜利,未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的隆隆炮声,但他为祖国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将铭记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