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邵德孚烈士传略

更新时间:2022-08-20 11:32:22点击:

邵德孚烈士传略

济烈园 沂民文

邵德孚,沂水县后马荒村人,1897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水县党组织创建时期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四十年如一日,忠诚于党的事业。他淳厚无私,光明磊落,堪称优秀的人民公仆。

邵德孚从10岁起,先后就读于同盟会骨干分子开办的沂水第一公学、第二公学,受到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参加了一些反对满清政府的活动。16岁高小毕业,因家庭生活困难,无力升学,到织布厂当了徒工。19岁开始,又先后在沂水师范讲习所、临沂经文中学学习。临沂经文中学系教会所办,在这个学校里,学生经常被洋人、洋奴所欺侮,遭受着人身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邵德孚对此愤恨不已,在一次考试中,他串通部分同学进行罢考,但这种自发的斗争势单力薄,很快遭到失败。事后,邵德孚倍受校方责难,只好停学,去沂水城东的晏家铺小学做了教员。不久,又因贫困负债而无力偿还,被校方辞退。这些经历,使邵德孚深感政治压迫的痛苦,备尝饥寒交迫的滋味,对中国民众的困苦、中国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这时起,他开始探求民众解放、政治开明的途径。

1926年邵德孚在沂水县立模范小学任教。是年夏,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这使邵德孚看到了希望之光,禁不住心向神往。同年秋,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被党派往山东工作的共产党人王敬斋(1927年于青岛叛变投敌)来到沂水,开展革命活动,邵德孚经同事鞠百实介绍与王敬斋相识。后在王敬斋的介绍下,他与鞠百实一同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以王敬斋为首,组成了由邵德孚、鞠百实、张希周参加的国民党沂水县党部,发动群众,迎接北伐。当时工作的中心内容,是揭露北洋军阀的罪恶,启发群众的政治觉悟,在县城的小学教员和农村的农民积极分子中发展组织。在邵德孚的动员组织下,沂水县的小学教师组成了联合会,联名向军阀教育当局上书,要求增加薪水,改善“冬温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的生活状况。

1927年4月,中共沂水支部成立,王敬斋任书记,邵德孚为成员。夏,沂水县国共两党党员以公开身份欢迎南京政府二次北伐的队伍,北洋军阀驻沂水的部队曾被吓走,但很快又回到沂水城。为避免反动军队镇压,王敬斋安排党员向外地疏散,邵德孚去了南京。同年11月返回沂水,先在县境南部大刀会中做工作,后又与鞠百实在沂临边界处拉队伍,打算以此响应北伐并与地方豪绅斗争。但均无结果。

1928年春,国民党军队到达山东,北洋军阀的势力垮台,邵德孚立即联络回到沂水的共产党员,以国民党员的身份组成国民党沂水县党部。6月,中共山东省委特派员孙兆鹏到沂水,恢复了党组织,成立了中共沂水特支,12月建立中共沂水县委。邵德孚利用在县党部的合法身份,发动与组织农民协会、工人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和学生教员联合会,使共产党的主张深入到各界群众中。

1929年5月,叛徒高希同出卖了沂水县党组织,我党潜入国民党县党部的朱寿年、孙固斋、鞠百实、刘华亭、袁子云、徐子厚、张敬诺等7人被捕,这是沂水县第一次党案。随即,农民协会等组织被强令解散,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沂水党员中出现了分化,有的出走,有的消沉。邵德孚失去了组织关系。作为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他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他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在这段时间里,他曾外出多方寻找党的组织,同时为维护党的利益作出了不懈努力。这年暑假,沂水小学教员举办集训班,邵德孚受聘为训育员。在集训班举行的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大会上,国民党员李玉蕃公开污蔑说:“廖仲恺先生是被共产党谋杀的。”邵德孚立即进行反击说:“廖先生不是共产党杀害的,而是国民党中央内反对革命的人杀害的。”这样针锋相对的驳斥,使小学教员们感到振奋,但给邵德孚带来了危险,反动当局对他进行了长期审查。为了保卫党的声誉,他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1930年,邵德孚担任沂水县瑞麟小学校长。就在这时,他终于找到了山东省委。5月,根据省委指示,邵德孚、谢梅村重建沂水县委,谢梅村任县委书记,邵德孚任宣传委员,他们以瑞麟小学为中心,先后恢复了县立第一小学、县立师范学校及诸葛、埠前、葛庄一带的党组织,还派遣教师党员到沂水城西乡西泉庄高小工作,开辟了新的地区,并逐渐把组织发展到邻近的县。在不长的时间里,沂水又燃起了革命的火焰。恢复后的基层党组织,在县委领导下,把工作重点放到武装斗争上,县委也由县城移至乡下。他们巧妙利用莒县封建帮会青旗会和沂水县大刀会的矛盾,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农民武装,制约了军阀部队和封建地主民团的力量。

1933年春季,省委机关被叛徒宋鸣时破坏。由于宋鸣时叛变前代理过省委组织部长,掌握了全省部分地区党组织的情况,邵德孚也随之被捕。沂水县同时被捕的还有地下党员韩文卿、孙华亭、于松泉、刘秋吾、曹泽生,这是沂水县第二次党案。在县看守所,叛徒宋鸣时无耻地对他们诱降。为了保护组织,邵德孚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他沉着坚定地回答敌人:“我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从来未参加过其他政治团体,我自参加国民革命以来,未作过违反人民利益的事。”他热情的鼓励同监难友,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以血肉之躯捍卫党的利益。年底,邵德孚被押解到济南第一监狱,渡过了长达5年的囹圄生活。

1935年初,狱中暴发了反对迫害政治犯的绝食斗争。邵德孚当时囚禁在病监,身体虚弱,眼睛几乎看不见东西。他抱着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坚强决心,挺身担当了政治犯的谈判代表,参与并领导了这场斗争。绝食坚持了6天之久,敌人向谈判代表竭尽利诱威吓之能事,均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只好答应了复食的全部条件。济南第一监狱绝食斗争的风潮很快波及省内其它监狱,鼓动起一连串此起彼伏的狱中斗争。

1936年夏,邵德孚被移送青州模范监狱,是年秋,又由青州监狱送入济南反省院。不论在监狱还是在反省院,邵德孚都积极参与反对狱方、院方的斗争,甚至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多次参加绝食斗争。因为邵德孚久经考验,立场坚定,深谋远虑,善于斗争,每当狱方、院方有虐待难友的行为时,难友们总是选他为代表,向狱方、院方提抗议、谈条件,开展斗争。他利用国民党的法律条文,运用犀利而幽默的语言揭露敌人,坚持难友的合理要求,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深得难友的信任。

1937年2月,邵德孚被解回沂水监狱。他为青年难友争取了读书权利,他还耐心做青年难友、青年看守的教育工作,并介绍条件成熟的青年难友张升样、看守陈志经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经狱外同志帮助和邵德孚的争取,他被释放出狱。出狱后,他立即赴泰安同中共山东省委联系,省委派他与李仲林一起到临沂、莒县、沂水一带恢复党组织,宣传抗日,酝酿建立抗日武装。

1938年1、2月间,沂水一带党的基层组织基本恢复发展起来,邵德孚、李仲林在埠前村先后召开两次党的会议,会议以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指导,布置了瓦解伪县府武装大队、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中心任务,并对抗日的前景作了乐观的分析。埠前会议精神,被党员们带到各地,振奋了民心,各地都开展了疏通关系,动员群众的工作。3月间,拉出来的县府武装大队一部分和贫苦农民、进步青年500余人集合于城西公家疃,成立了山东抗日游击队四支队六大队,鲁彬任队长,邵德孚任党代表。这支队伍政治素质高,纪律严明,得到群众的拥护。1938年秋,部队开赴莒县,邵德孚调任八路军驻沂水办事处主任,兼任沂水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邵德孚在沂水工作多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他利用这个优势,经常登门拜访开明绅士、社会名流,把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显示了党的统一战线的强大感召力。1939年春天,国民党县长孔庆明委任邵德孚为县抗日救国会委员,随即集结受训,这使邵德孚得以较多地接近孔庆明,他动以民族之情,晓以国事利害,促使孔庆明成立起沂水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团结起更多的人士进行抗战,中共山东分局亦派人在其中做工作。秋天,在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基础上,诞生了统一战线委员会,邵德孚任组织部长,安排王汉卿、杨刚、夏明等任干事,基本掌握了组织部的权力,为我党领导抗日创造了条件。当时有的同志受党内左倾思潮影响,认为邵德孚作上层人物的工作是右倾投降主义,邵德孚以党的事业为重,从不计较这些议论,一如既往地工作,事实证明,邵德孚的做法是正确的。日寇对山东根据地大扫荡时,县统一战线委员会经过改组,成为县人民政府,邵德孚担任参议长,领导沂水人民坚持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中,邵德孚历任鲁中参议会参议长、鲁中驻渤海办事处主任兼政委、鲁中三地委专员、鲁中南行署人事处长、行署副主任、区党委委员。这期间,山东解放区经受了蒋介石重点进攻的战争摧残,承担了繁重的支前任务,党政军民的生活动荡而又艰苦。邵德孚在敌人狱中受到摧残的身体更加衰弱,但他坚持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始终坚持工作,甚至亲自到繁忙的基层做具体工作。他时时教育年轻的同志放眼全局,树立必胜信念,努力工作,加速全国解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邵德孚曾长时间地从事卫生系统的领导工作,担任过省立医院院长、省卫生厅副厅长、省医学院院长,在这期间,他指示同志们重视祖国宝贵的医药遗产,为保护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很大努力。在他担任省卫生厅副厅长期间,他亲自组织筹建了省中医学院。

1959年底,邵德孚担任了省政协副主席。他胸襟坦荡,光明磊落,为人谦逊,待人和蔼,受到政协机关同志的尊敬和爱戴。当一个原则问题需要表决时,他从不说模棱两可的话,总是明确阐明自己的意见;下级向他请示工作,他的答复准确而切实,表现出认真思辨,勇于负责的精神。“文化大革命”中,他作为“走资派”受到揪斗,思想压力很大,但他始终恪守实事求是的准则,对个人、对同志作客观的评价,一些群众组织让他出具别的领导同志的证明材料,他始终是按事实去写,可见品德之高尚。

邵德孚爱护同志,关心同志的深厚感情表现在对同志推心置腹、以诚相见上。作为领导干部,受过他批评的人不少,但对他有意见的却不多,这除了邵德孚能一分为二地对待同志外,还在于他有话摆到桌面上,不在背后搞小动作。耳濡目染邵德孚这种思想作风,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形成了一种开诚布公的工作风气。

邵德孚出身贫寒,始终保持俭朴本色。他从敌人监狱出来后,被折磨得一只眼睛失明,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腿关节水肿变形,但在战争岁月里却与同志们一道睡地铺,吃地瓜干;抗战时期当了沂水的参议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衣服上还是打着补丁。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使邵德孚的关节炎不断加重,解放后条件好些,却是疾痼已深,在省政协工作时,连一里路都走不了,冬天踩水泥地板的时间稍长一点就疼痛难忍,他随身带个草垫子垫脚,走到哪,垫到哪,没有提出任何特殊照顾的要求。

1967年5月13日,邵德孚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70岁。

他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光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