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昭昭赤诚心 山高水长风——记戚夯烈士

更新时间:2022-08-10 11:32:23点击:

昭昭赤诚心 山高水长风

——记戚夯烈士

武城县民政局 武城县史志编集研究室

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使他毅然走出平静的书斋,于不惑之年高举义旗,义无反顾,舍身救亡;知天命之年,痛失爱子,却斗志弥坚,拼死御寇;年近花甲,奉调邯馆路办事处,拖着病弱之躯,殚精竭虑,工作不息。1948年4月27日,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武装暴乱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55岁。他就是曾任游击队武城县独立营营长兼二区区长、武城县抗日代县长兼民政科长、被誉为“武城抗日第一人”的戚夯烈士。

年少勤学 矢志报国

戚夯,原名伯黎,字牖民。1893年12月22日出生于武城县杨庄乡戚庄村。幼时家境殷实,其父敦厚善良,又粗通文墨,对儿子寄予厚望,九岁时被送入乡塾读书。尔后废科举兴新学,考入武城高等学堂,除学习“五经”和古文外,还增修英语、数学、体育等。不仅培养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而且开阔了视野,坚定了求学志向。攻读三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临清中学,未及毕业又考入专门学校进一步深造。正当他踌躇满志、憧憬未来之时,因家境日衰,生活窘迫,无力支付学费,只读了一年就不得不忍痛退学。

学生时代的戚夯,谦虚和蔼,闲静少言,聪颖勤奋,志向高远,颇得师长的喜爱和器重。他偏爱文学、历史,对历代仁人志士推崇备至,每每谈到戚继光当年的事迹,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为戚氏有此民族英雄而自豪,更笃志勤勉自强,效法古人,倾毕生精力救民族危亡。

廉洁奉公 体恤百姓

1918年,武城县成立“地方自治筹备处”,戚夯任主任。该机构系政府咨询民意之团体,为进一步实施地方自治而设,但在军阀统治时期,根本无民主可言,所谓“地方自治”实质是一块空招牌,无公可办,形同虚设。1924年,成立县“财政保管处”任科长。1930年财政处撤销,改建财政局,又出任局长。是年爆发阎、冯联合讨蒋战争,原武城县县长弃职暗逃,地方秩序大有糜乱之势,他不避艰险约集各界人士共同维持地方秩序,全县人民得以安度危局。其间,他以服务民众为己任,忧百姓之难,思百姓之苦,在武城一带颇有名望。

1924年春天,有土匪数百名进袭戚庄,村民奋起抵抗,终因寡众悬殊,土匪攻入村内,大肆烧杀掠夺,先后有30余名群众丧生,烧毁房屋百余间,财物损失难以统计。闻此噩耗,戚夯大为震惊,悲愤异常,立即回村将事件经过及人员被害、财产损失情况详细查询,将材料申报县公署,要求救济受害群众,又亲自到济南省公署呼吁并投书报社,陈述戚庄被害惨状,以引起新闻界的同情和支持。经多方奔走,终于为家乡父老赢得了当局的生活救济和大力支持。

身陷囹圄 痛中觉醒

1935年,戚夯赴平原调任财政科长,后又调济宁任财政科长。上任伊始办理移交手续时,他发现账目不清,并有多处涂改,经再三核对,认定确有重大贪污行为。前任科长见事已败露,就托人向他疏通,愿将其侵吞公款之一部分赠予,以求不了了之。戚夯当即严词拒绝说:“这是公款,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们要凭良心办事,岂能蒙混过关!”此人阴谋未能得逞,便设法进行陷害,遂利用与时任省民政厅长关系较好这一有利条件,向韩复榘诬告。省政府既不调查也不研究,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撤职查办,押入历城看守所。

在看守所牢房里,戚夯看到那些骨瘦如柴、蓬头垢面的“囚犯”们,不是交不起地租还不起债的善良农民,就是被逼无路铤而走险的所谓“强盗”,还有被官府抓来的无辜者。“犯人”们忍受疾病和饥饿的熬煎,随时遭受如狼似虎看守们的虐待、毒打和种种残酷折磨,实在惨不忍睹。他亲身体会到了世道的黑暗和世间的沉重苦难,联系自己几十年政界生涯的风风雨雨,反复思考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彻夜不眠地思虑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终于悟出在腐朽的政治环境中,哪有正义与真理可言,不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劳苦大众永远不可能真正翻身,政治制度非改变不可。狱中生活使他在思想上有了重大转变,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他出狱后回到武城,隐居故里,深居简出,专心读书和写作,以自己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素材,以回忆录形式写成《狱中杂记》(此手稿于1958年被聊城军分区征集,曾在展览馆展出,其后下落不明)一书。揭露统治者的罪恶,抒发愤恨、失望之情。此外,还著有自传体小说和一些杂文。此间对鲁迅、郭沫若、蒋光慈、丁玲、郁达夫等人的作品推崇备至,爱不释手。还阅读了《东方杂志》、《大众生活》、《拓荒者》等进步刊物,为改变旧我、步入革命道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毁家纾难 舍身御寇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戚夯深受震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使他坐卧不宁。他终于走出平静的书斋,协助爱国将领范筑先委派的武城县县长徐占奎组建临时政府,担任行政科长一职。然而时间不长,日寇占领了武城,临时政府夭折,无奈又回到了家乡戚庄。

武城沦陷后,敌人着手组织傀儡政权,搜罗了一批土匪、亡命徒和丧心病狂的民族败类为其爪牙,又觉得这些乌合之众不足以笼络人心、蛊惑民众,还想物色几个知名人士,为其利用作为帮凶,巩固其殖民统治。敌人得知戚夯在地方服务多年,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就妄图以金钱和地位为诱饵,迫使他参加伪政权,以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派人前往戚庄请他到县城一叙。戚夯当即意识到敌人的企图,声称有病在身当即拒绝前往。

面对即将亡国的惨祸,国民党军队大肆南逃,戚夯痛心疾首,忧愁幽思,苦苦探求着救亡图存之路。其子戚烽已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在运西一带秘密组织抗日武装斗争,开展革命活动。戚夯经常向儿子倾吐胸中的郁闷和焦虑,鼓励儿子投笔从戎,效命国难。戚峰早想争取父亲参加革命,借此机会,向父亲分析当前的严峻形势,讲述革命道理,讲解我党抗日决心和主张。他被我党艰苦奋斗、英勇抗战的精神深深所感动,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敌人接连来人来函威逼,已不能用“重病在身,避而不见”来拖延了,面临的形势不允许他再有半点迟疑,民族的危难不容许他退避一隅且偷安。他不顾上有老父下有妻女,不顾体弱多病,毅然作出最后的选择——跟着共产党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誓与日寇血战到底!

他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在他的倡导下,经过反复酝酿,秘密筹划,建立了以戚庄党支部为核心的抗日小组,武城县第一支抗日武装诞生了。当时只有短枪5支,人员不足10名。但有党的领导,人民的拥护,这个小组很快就成为一支富有生命力的人民武装,并积极投入了杀敌抗日的革命斗争。割电线、杀汉奸、抢物资、端炮楼,闹得敌人心神不宁、日夜不安。在戚夯的领导下,这支抗日武装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不久改编为分区独立营,戚夯任营长。独立营成立后,战斗逐渐频繁,使日伪军遭受了沉重打击。

戚夯的革命行动,使敌人既恨又怕。他们先以高官厚禄诱之,戚夯嗤之以鼻不为所动,接着又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1940年5月间,又突然将其女儿和儿媳及不满周岁的外孙女儿逮捕,一并押入伪警察所,妄图以扣押人质的卑劣手段,迫使他停止革命。时隔不久,敌人便放出口风,只要戚家父子不再抗日,不但放出他的家属,还可以到伪政府做官,不然,就永远扣押。很显然,敌人想以此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分化我革命力量。戚秀一如既往,镇静自若,积极工作。敌人又通过他过去的朋友已投敌的伪区长致书戚夯,劝其投降日寇。面对亲人被害的危险,他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在回信中义正辞严地写道:“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父子爱举义旗,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早将生死置之度外,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我之亲属身陷囹圄,任凭敌人处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乃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名句,尚望你们早日弃暗投明,免至后人唾骂。”1940年,经王新、刘远光介绍,戚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民主爱国人士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一年之后,其家属经党组织多方营救脱险。为免去后顾之忧,戚夯破釜沉舟,毁家纾难,将财产、土地弃之不顾,带着全家来到了运西解放区。当时,他的小女儿只有3个月,带着孩子行军、工作很不方便,戚夯又忍痛将孩子当孤儿寄养在天主教堂。开始,爱人徐竹群舍不得,戚夯开导说:“你应该相信革命斗争会胜利的,等打了鬼子再把孩子接回来吧”。然而,戚夯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全家及亲属10余人先后参加了革命。70多岁的老父在我党办的鞋袜工厂当伙食管理员,爱人徐竹君当厂长,11岁的女儿淑华也经常为我党送信放哨。

1941年夏,戚夯同志担任武城抗日代县长兼民政科长。由于敌人对解放区加紧“扫荡”,环境更为恶化。1942年“四·二九”大“扫荡”后,根据地逐渐缩小,敌人的炮楼林立。同时旱灾严重,群众生活空前困苦。我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活动极为困难,斗争异常艰苦。他不顾个人安危,利用自己在武城知识界和上层人士中颇有影响的有利条件。深入到他们中间,宣传党的统战政策,指出联合抗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要性,使一批富裕户和开明绅士自觉出钱出力,积极为我党工作。冀南地区旱蝗成灾,加之敌人的大肆掠夺,人民群众生活异常困难,戚夯同志以年老病弱之躯,每天以糠菜度日,组织上多次给予照顾,均被婉言谢绝。他平易近人,经常手食旱烟袋,走到哪里都同群众同吃同住,深受武城人民爱戴。一次,戚夯在吴庄与敌人遭遇,敌人将他抓起来,问他是干什么的,戚夯镇定地说是吴庄姓高的牛贩子,敌人“啪啪”打了他几个耳光。当时戚夯身上背着破搭子,头上蒙块破布,很像贩牛的穷老头。这时,许多群众走向前说:“他是贩牛的,弄这穷老头干嘛。”在群众的掩护下,戚夯同志安全脱险。

1942年12月,戚夯同志唯一的儿子、县大队副政委戚烽同志壮烈殉国。这对已步入老年的戚夯同志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他不单单失去了爱子,更失去了一位逐渐成熟的指挥员,失去了一位对党无限忠贞的好同志,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儿子的追悼会上,他满怀深情地亲书挽联:“对党对国对民族赤胆忠心,对父对母对人民尽忠尽孝。”

老骥伏枥 血沃冀南

1943年夏,戚夯被组织调往太行,参加整风学习。1944年冬学习结束,被任命为六专署文教科长。1945年夏改任武城抗日副县长。1948年初,地委的整党工作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戚夯同志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心胸豁达,毫无怨言,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

为适应形势需要,迎接解放战争胜利的到来,我党计划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由邯郸至馆陶修建一条铁路,特组建邯馆路办事处。1948年春,他奉调该处任会计科长,到职伊始就投入了紧张的筹建工作。他终日奔波,夜以继日,但毕竟是快60的人了,领导和同志们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说:“我虽年近花甲,还能再奋斗20年”。这豪言壮语,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同志们亲切尊称他“老英雄”。这时解放战争已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仍作最后垂死挣扎,在邯郸地区利用反动会道门——“白阳古教”发动武装暴乱。于4月27日夜纠集暴徒2000余人,将肥乡县政府、公安局和邯馆路办事处分别包围袭击。办事处全体干部当即奋勇抗击,打退了暴徒的数次进攻。敌人见不能得逞,就登房纵火。战斗中,戚夯腰部先中一弹,终因伤势严重,年老体弱流血过多,未能突出重围,光荣牺牲!时年55岁。

当噩耗传至武城县,全县干部群众无不痛哭失声,悲愤异常。同年10月,戚夯烈士的遗体被运回武城,党政军民各界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英烈之风,山高水长”。戚夯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他虽死犹生,虽死犹荣,他的崇高品格和英雄事迹穿越历史的时空,依然感召着今人,也必将代代流芳,激励后人。

戚夯烈士的风范永生,英名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