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刘秉彦:从一介书生到开国将军

更新时间:2021-07-14 23:14:15点击:

他是一介书生,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毅然投笔从戎;他是开国将军,却与另一位战友订立生死约定,去世后相伴魂归冀中平原,永远为这片土地“站岗”;他是慈祥的长者,始终秉持良好家风,让晚辈引以为荣。他的人生曲折惊险,丰富多彩;他的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他,就是开国少将、河北省人民政府原省长刘秉彦。

北大才俊投笔从戎打鬼子

刘秉彦(1915~1998),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潘营村,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在保定育德中学度过了他的中学生涯。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35年,震动全国的“一二·九”运动爆发,数千名北平大中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距离大学毕业还差一年的刘秉彦毅然投身于这股革命的洪流之中。作为学生积极分子,他自然也就成了国民党军阀追击的对象。学生们被迫四处躲藏,无法继续正常上课。在这种情况下,刘秉彦满腔悲愤,毅然决定投笔从戎,献身抗日战争。193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特派员,冀中五分区团长,九分区团长、司令部副参谋长,十分区司令部参谋长、司令员;冀中二纵队参谋长、第二旅旅长,二十旅旅长,华北205师师长,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保定、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他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81年后,先后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政协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最艰苦的时期与战友并肩作战

离开北平后,刘秉彦来到了冀中。1943年3月,旷伏兆调任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政委兼冀中地委书记时,刘秉彦已是军分区司令员。旷伏兆是江西永清人,参加过长征,在晋察冀边区抗日形势最艰险的时候,他们两人同心同德,患难与共,领导军分区军民在平原地区开展地道战、地雷战和挑帘战、单打一、奔袭、伏击、掏窝、端碉堡等战术打击日寇,在艰苦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搭档。

冀中十分区地处北平、天津、保定三大城市之间的三角地区,是抗战时期的一块战略要地。十分区属平原地形,不像山区那样容易隐蔽,虽然有芦苇荡,但是一过秋季就无法利用了。在这里,游击战怎么打?这成了当时最困扰十分区的问题。面对侵略者凶残的铁蹄,刘秉彦和旷伏兆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积极领导冀中人民挖地道,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日军的多次“围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第十军分区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给他们两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他们一个分管军事,一个分管政治,但两人生死与共,紧密团结在一起。一边积极地开展武装斗争,灵活机动地打击和消灭敌人;一边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巧妙运用策略,共同抗击侵略者。

一天,旷伏兆到杨庄与地委副书记杨英交接工作,正谈话的时候,敌人突然来了。来不及转移,旷伏兆就被当地百姓藏到一个鸡窝下面的小地洞里。这种洞在当地俗称“蛤蟆蹲”,只能容纳一个人,旷伏兆在“蛤蟆蹲”里提心吊胆地躲了3个小时。

这次经历,使旷伏兆萌生出一个想法:要化被动为主动,把多个“蛤蟆蹲”连接起来,让它成为有多口出入、能走能打的地道。当旷伏兆把这个想法告诉刘秉彦后,刘秉彦非常支持,一个“蛤蟆蹲”激发了刘、旷两人的灵感。两人一同完善了“地道战”这个天才的军事构想。很快,十分区派作战参谋任子木和熟悉本地状况的高荣到米南庄,试点挖掘大型地道,还在地道里修筑了防烟、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设施”。在后来冀中地区敌后地道战的三位著名领导者——旷伏兆、刘秉彦和魏洪亮(曾任冀中第九军分区司令员)联合署名的《冀中的地道斗争和地道战》一文中也证实,这种俗称“蛤蟆蹲”的隐蔽洞,就是地道的雏形。

雄县米家务以米北庄为中心,包括米北庄、米南庄、米黄庄、米西庄、米宁庄、东大村、西大村等7个村庄。这些村子的名称大多是米字打头,当时俗称“一溜儿米”。根据旷伏兆的回忆录记载,后来这7个村连通了两个,这两个村都有比较完备的地道堡垒。地道里装有电台和电话,电台放进地道,和上级的联络就有了保证。战士们用麻绳给电台的电线做伪装,做成晒衣服的绳子,这样敌人就无法发现了。

在1945年5月27日与日伪军激战了七天七夜的米家务战斗中,十分区领导分别在东大村和米南庄领导战斗,通过地道里的电话及时沟通战况。米家务战斗毙伤敌115人、俘94人,缴获轻机枪6挺、步枪300余支,更增强了大家利用地道战胜敌人的信心。

全面抗战期间,刘秉彦还有许多传奇经历。有一次鬼子“扫荡”的时候,刘秉彦刚好在驻扎的村子里。形势危急之下,村里的党员干部想到了一个办法:当时有个老百姓的女儿刚刚死去,老百姓当即决定,把女儿随便埋到一个地方,让刘秉彦躺在棺材里,还在棺材板上面掏了一个孔,放了一棵向日葵秆,便于呼吸。日本鬼子来的时候,人们按照风俗将棺材入土,鬼子没有发现什么。两天后,鬼子走了,大家赶紧将刘秉彦从棺材里救出来。

用生命履行“生死之约”

1955年,刘秉彦被授予少将军衔,旷伏兆被授予中将军衔,两人都成为开国将军。他们两人年龄相仿,性格和经历互补,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定下一个“生死之约”,并用生命履行了承诺。

1946年10月,在一次北宁铁路炸火车的作战中,十分区平南支队参谋长任子木腹部中弹。这位任子木,就是曾在米南庄探索地道战的那位作战参谋,他作战英勇,头脑灵活,是刘、旷二人十分信赖的战友。

这天晚上,刘秉彦和旷伏兆一左一右守着受伤的任子木同睡在一盘土炕上。天蒙蒙亮时,刘秉彦连叫了几声让任子木起床,不见动静,他一摸,任子木同志的全身已经冰凉了,看样子已经牺牲两三个小时了。因为白天战情紧急,大家立即起床,将任子木的遗体简单整理了一下,就葬在村外的荒野里。刘秉彦和旷伏兆的心情都十分沉重。在掩埋任子木之后,两人约定:死后一定要埋在平津保三角地带,永远为人民“站岗”,陪伴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坟前要栽松树。

1996年,82岁的旷伏兆因心脏病突发离世。惊闻噩耗,81岁的刘秉彦从石家庄匆匆赶到北京,告诉老战友的家人:“把老旷的骨灰送回冀中吧,我们早有约定。”旷伏兆的家人尊重两位老战友的生前约定和旷伏兆的遗愿,把逝者的骨灰撒埋到了原冀中十分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雄县米家务——即现在的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并栽了一棵常青松。

两年后的1998年7月21日,刘秉彦逝世,他的家人也如约将他的骨灰安葬在离旷伏兆几米远的地方。自此,两位开国将军实现了他们的生死之约,完成了一段旷世奇缘。如今,松涛阵阵,也许是他们在开怀地畅谈曾经的峥嵘岁月吧!

教育后代爱国爱民

上世纪80年代,刘秉彦任河北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当时孙女刘玮与他生活在一起。家中有两个保姆,每当孙女放学回来,他除了要求她教保姆学习,还要求她对司机、保姆这些工作人员,以及身边所有的百姓,哪怕是街上卖水的、扫地的都要有礼貌,要尊重人,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

刘秉彦还常常教育刘玮不能有特权思想。当时的部级领导,国家都配有专车,但从小到大,孙女基本上没坐过爷爷的车。

有一次,刘玮不小心崴了脚,脚面肿得很高,司机小张建议用车送她上学,可刘秉彦坚决不同意,坚持让刘玮自己去。小小年纪的刘玮,只好推着自行车咬着牙,一瘸一拐地走出了家门,委屈的泪水一直在眼睛里面打转。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玮渐渐明白,爷爷让她学会了坚强,并在坚强中学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25岁的时候,刚刚大学毕业的刘玮就收到了国外一家知名公司邀请她竞争中方首席代表职位的通知。当她把这件事告诉爷爷后,高兴之余,老省长隐约透露出一丝担心,他说:“小玮,我为你自豪,但是我希望你不管怎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祖国,不允许加入其他国家的国籍,不能把自己的身份变了,要记住自己永远是一个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要相信祖国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一定能繁荣富强……”谈话第二天,刘秉彦就离开了人世,而这些教诲刘玮终生难以忘怀。